日中首脑会谈于11月15日在秘鲁举行,双方就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一致。日中两国领导人连续三年在出席国际会议期间举行会谈,有利于防范两国关系恶化和管控冲突风险。
自2022年以来,每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日中首脑都会举行会谈,这并非偶然。这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最佳时机。
日中两国之间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难以实现首脑互访。如果两国领导人出席在第三国举办的国际会议,则易于以较为自然的方式协调会谈事宜。日中首脑会谈连续三年几乎在同一时期举行,也是出于同样原因。
2022年,时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双方一致确认,为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稳定和建设性的”日中关系,保持高层交往和对话沟通。
“稳定和建设性的”关系的三大支柱是:该主张的就主张;相互要求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在日中共同课题上进行合作。
总而言之,日中双方就继续保持对话达成一致,但在具体问题特别是安全保障领域,双方并没有达成共识。虽然三次首脑会谈基本都是这一模式,但在包括台海局势在内的危机管理方面,日本与中国领导人进行定期磋商,其意义不容小觑。
在2023年的日中首脑会谈上,双方重新确认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两国关系定位。虽然两国之间存在争议,但可以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
2022年日中举行首脑会谈后,日中官方和民间对话取得进展。然而,日本2022年12月出台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将中国定位为“战略性挑战”,并于2023年夏天向海洋排放核电站处理水,日中两国交流再次陷入停滞。
此次日中首脑会谈的准备工作进展相对顺利。
背景因素在于,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即将上台,他主张对中国商品征收60%的关税。
在水产品问题方面,中国、韩国和瑞士参加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0月进行的海水监测。三国将花费数月时间分别对海水进行检查,并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检测结果。国际原子能机构要花费一年以上时间完成报告编写。恢复进口水产品事宜可以由中国政府自行判断决定,日方希望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在此次会谈中,双方就在环境和医疗领域开展合作达成一致。
在这些领域取得看得见的成果,是对“战略互惠关系”和石破茂所说的“获得国民认可和共鸣的政治”的具体落实。
中国一直寻求构建稳定的美中关系。从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角度出发,中国推进与日本和欧洲国家等的外交。
特朗普上次执政时,美中贸易摩擦激化,拜登政府也认为“以往的接触政策失败”,继续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
中国为了在对美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对日本和欧洲各国表现出协调姿态。
明年1月特朗普政府上台,美中紧张关系或将不可避免。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探讨对日中韩首脑会谈加以有效利用。今年5月在首尔举行的日中韩领导人会议结束后,日本成为轮值主席国。10月28日三国高官举行磋商,就尽早在日本举行日中韩外长会谈和首脑会谈达成一致。(编译/马晓云)
本文由日本《读卖新闻》11月22日发表,原题为《日中通过首脑会谈管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