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第一幼儿园的毛毡教室,最显眼的就是师生共同创作的毛毡作品《石榴情 中国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为祖国北方边境旗县的一所幼儿园,特别还是原民族语言授课的幼儿园,乌拉特后旗第一幼儿园一直秉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利用这样的非物质文化潜移默化地将红色基因种植在师生心里。
幼儿园师生毛毡作品《石榴情 中国梦》(孟更陶格斯 摄)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14所学校幼儿园都根据区域特色、学校特点、资源情况将剪纸、扎染、泥塑、毛毡、玉米秸秆画、葫芦画、面塑、掐丝珐琅画等十余种非物质文化引入校园,在师生共同学习非遗的过程中,更是巧妙地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德树人等理念,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师生耳濡目染的增强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
呼和温都尔镇幼儿园孩子在做面塑(赵静 摄)
“我学习剪纸三年了,去年春节家里的窗花就是我剪的,今年妈妈还让我剪,我准备剪一个中华民族一家亲。因为我是蒙古族,妈妈是汉族,我们是多民族家庭,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在我们家更是这样。”乌拉特后旗第二完全小学学生刘悦说。
第二完全小学师生剪纸作品《我爱祖国》(李叶 摄)
乌拉特后旗教育系统以“传承”为出发点,以“创新”为着力点,将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内容相结合,通过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增强学生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认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等理念根植师生心中,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青少年作出应有的贡献。(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