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模式为何不再神话?昔日制造业强国为何走向“去德国化”?

全文1859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德国制造业正面临严重的产业危机,众多企业选择逃离本土,将投资和生产基地转移至海外。

02能源危机、劳动力危机和市场竞争是导致德国制造业危机的主要原因。

03由于高昂的能源费用,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受到削弱,企业不得不将生产迁往能源成本更低的国家。

04与此同时,德国劳动力优势逐渐消失,人口结构变化加剧了劳动力短缺问题。

05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取决于如何在能源、劳动力和市场等方面进行深度调整,以重新找回竞争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德国,这个曾以制造业闻名全球的国家,如今正陷入一场深刻的产业危机。从化工巨头巴斯夫到汽车领军企业大众,德国企业纷纷选择逃离本土,将投资和生产基地转移至海外。这样的“去德国化”浪潮背后,是一场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博弈,也是德国制造业在能源、劳动力和市场三方面的集体失利。

巴斯夫是一个缩影。这家总部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化工巨头,近年来不得不连续关闭本土工厂,仅在2024年就关闭了2家位于德国总部的工厂,同时2023年上半年,其全球销售额同比下降近10%,利润缩水超过12%。面对持续恶化的经营环境,巴斯夫高管坦言,“在德国看不到能赚钱的地方。” 于是,这家百年企业果断转向海外投资,在中国湛江投下100亿欧元建厂,在美国和东南亚大举扩张,而德国的生产线则被不断削减。巴斯夫的选择不是孤例。无论是药企拜耳、电器巨头西门子,还是汽车制造商宝马与大众,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正在抛弃这个曾经被誉为“欧洲经济火车头”的国家。

图片

能源危机:德国制造业的第一根断裂支柱

能源问题无疑是当前德国制造业危机的导火索。作为制造业大国,德国在历史上始终依赖低廉的能源供应维持工业成本。然而,德国自身自然资源匮乏,能源进口依赖度高达三分之二。上世纪70年代,德国与苏联签署天然气协议,借助从俄罗斯输送的廉价能源,德国得以在战后迅速复苏,并奠定了制造业强国的地位。

这一能源依赖延续至2020年,德国的天然气进口量中有55%来自俄罗斯。然而,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被迫中断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能源价格迅速飙升。尽管德国在新能源转型方面进展显著,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占比已超过65%,但实际成本却未能降低,企业用能成本仍比战前高出40%。高昂的能源费用直接削弱了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迫使企业不得不将生产迁往能源成本更低的国家。

巴斯夫的战略转移就是典型案例。与德国本土的高能源成本相比,中国和美国的能源价格更为友好,同时当地政府还提供了优厚的补贴政策。巴斯夫选择投资中国湛江,就是为了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而那些无法及时外迁的德国中小企业,则不得不面对破产倒闭的风险。

劳动力危机:制造业根基的逐渐流失

劳动力是制造业的核心支撑,但德国如今在这方面的优势已荡然无存。战后,德国通过“客工输入计划”从南欧、土耳其以及日韩等国家引入大量劳动力,成功填补了人口短缺的空缺。这些移民为德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而高素质移民的加入,如东欧技术人才和被驱逐的德裔犹太人,更进一步提升了德国工业的技术水平。然而,这样的辉煌只停留在上世纪。

进入21世纪后,德国的吸引力逐渐下降。一方面,美国成为全球高端人才的首选目的地,德国的移民政策在竞争中失去了优势;另一方面,大批中东难民的涌入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负担。这些难民大多缺乏技能培训,难以胜任制造业岗位,不仅未能弥补德国的劳动力短缺,反而增加了社会福利体系的压力。

与此同时,德国本土人口的低生育率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数据显示,德国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在这样的人口结构下,制造业企业要么承受不断上涨的用工成本,要么只能被迫选择自动化或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这些国家不仅劳动力资源充沛,还为外资提供了更加灵活的税收与用工政策。这也是为什么西门子和阿迪达斯等德国品牌纷纷将生产转移至这些地区的原因。

市场与竞争:全球化的两面刃

如果说能源和劳动力是制造业的内因,那么市场竞争则是其外部压力。二战后,德国凭借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迅速崛起,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德国的出口市场涵盖了美国、西欧和中国。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德国在这些传统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美国为例,《通胀削减法案》的推出对德国制造业形成了釜底抽薪的打击。该法案通过补贴与税收优惠吸引全球企业赴美投资,甚至可以实现“建厂免费”。这一政策的吸引力不言而喻,不少德国企业不得不调整战略,将生产线和研发中心转移至美国。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也在压缩德国企业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在电动车领域,中国品牌如比亚迪、小鹏等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德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连续下滑。

全球化的另一面是供应链的调整。为了减少对单一地区的依赖,美国开始将中低端制造业订单转移至东南亚和墨西哥,同时收缩欧洲与东亚的高端制造产能。这一产业链的重新布局直接影响了德国企业的出口订单。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工业机械与设备对美出口降至近3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对中国的出口也因市场竞争而逐渐萎缩。

德国制造业的未来:何去何从?

德国制造业的危机并非不可逆转,但要想重新找回竞争力,德国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深度调整。

德国制造业曾是全球经济的标杆,如今却陷入集体外迁的困局。如何在这场危机中转型,将决定德国未来的经济命运。尽管挑战重重,但只要能抓住历史窗口,德国制造或许仍有再次腾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