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想要赢,秘诀在哪里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许紫莹 陈岩明

夜越来越深,带着氧气罩的老蒋(化名)半坐着,无法入眠。

这是第几次入院,他已经记不清了。

儿子就睡在简易床上,也是快50岁的人了,还没退休,白天工作,晚上陪床,他的无奈和疲惫老蒋都看在眼里。

白天医生的话犹在耳边:“目前的治疗已经做到了药物优化,接下来心脏移植是最有希望的。”

换个心脏,对于70岁出头的老蒋来说,有点怕。可是“苟延残喘”的现状,他又不甘心。

这几乎是所有心衰患者共同面对的困境。

与理想治疗方案相矛盾的残酷现实是,供体短缺,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心跳就这样停止了。

棘手的治疗,让心衰5年死亡率高达50%,生存率还不如多种癌症。

在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中,有人“浴血奋战”突出重围,有人体力不支败下阵来。只有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才能真正做到“重在预防,要在管理”。

图片

图片来源于IC photo

诱因二三十种

心衰早发现可控

严格来说,心衰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全身组织基本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

“心衰是个渐进过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元十介绍。在医学上,心衰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初期,有心衰风险但是不易被察觉,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前期也没有明显表象,但是心脏的结构或者功能有所改变,比如心脏左室肥厚或者左心房增大;如果出现了活动后胸闷、呼吸困难,或者身体出现浮肿,活动时特别喘,那就要小心是心衰的早期症状,“这个时候如果能提早介入,大部分心衰是可控的”;一旦进入心衰晚期,“稍微活动一下就呼吸困难,气短胸闷,严重的完全不能平躺睡觉”,那就相当于距离死亡一步之遥了。

由此可见,只有尽早发现、启动治疗才能真正地让心衰实现可逆。

相比老蒋,60多岁的张芹(化名)是幸运的。当她确诊心衰时,积极配合医生诊断治疗,发现是由甲亢引发的心衰。“因为我们密切关注,及时找到了病因,在有效的治疗下,患者的预后很好。”李元十说。

造成心衰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了心肌梗死、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等;继发性心肌损害则包含了糖尿病和甲亢在内的代谢性疾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目前浙大二院在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筛查出心脏射血分数低于35的患者进行全程跟踪,端口前移,让病情得到延缓甚至是逆转。

年长者占比多

生活质量低需专业管理

在今年召开的中国心脏大会上,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疗质量质控中心报告了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疗情况。心衰患者的例数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65~74岁的心衰患者占比最多,74%的心衰患者为大于65岁的老年人。“这意味,心衰的主要人群还是老年人。不过这并不意味年轻人能完全脱离,事实上,年轻人心衰的案例并不少见。”李元十提醒道。

15岁中考生熬夜备考后,出现暴发性心肌炎,从而引发终末期心衰;16岁的少年从小就患有扩张性心肌病,加上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全心衰;30岁不到的小周(化名)从事文书工作,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在家也是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打游戏,直到半夜才上床睡觉,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让他的心脏不堪重负,检查结果提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前降支100%堵塞……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都警示着心衰离年轻人的距离并不遥远。

众所周知,心衰患者的生活并没有太多质量可言。

老蒋根本不敢相信这次住院与上次住院仅仅隔了三天。心衰患者需要反反复复住院,对个人和家庭都是一种折磨。

数据显示,2023年住院心衰患者的例数较2022年增加了38.9%,从1029万例次增加至1429万例次。

深陷“囹圄”的他们需要专业优质的管理。去年底,浙大二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博奥院区)建立重症心衰病房,病房配置了完善的心脏重症管理设施,包括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高级监测及生命支持设备,此外,体外生命支持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全人工心脏(TAH)等,也为重度终末期不可逆心衰患者提供了生的希望。

李元十介绍,除了硬件设施,浙大二院心脏中心的医护团队多年来在危重心血管病患者的救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与其他学科建立了成熟的多学科会诊制度,联合完成重症心衰抢救及人工心脏、心脏移植术等。

中医疗效得到认可

气温骤降健康生活来预防

在最新版的《2024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中医药再次获得指南推荐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

这意味着,中医药在心衰治疗中的疗效逐年得到认可和重视。

事实上,中医对心衰病象、治疗方法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漫长的时间里,中医中药在治疗心衰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从来都不武断地割裂治疗手段,面对心衰这样的内科急症和慢病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浙江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朱敏主任医师说。

她的一名患者,五六十岁,因为心肌病常年忍受着痛苦,随着心脏越变越大,血压极低,不能耐受常规心衰药物治疗,症状逐年加重,医生建议她等待心脏移植手术。患者犹豫不决时,决定试试中药。“当时这名患者血压很低,我们利用中药调理,血压上升,症状改善,再进行中西医结合药物的规范治疗,心衰明显缓解,得到了纠正。”

在她看来,中西医各有所长,在治疗心衰的时候是协同“作战”的。“当西医的治疗遇到瓶颈时,中医中药的介入,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

针对不同病因导致的心衰,中医也有不同的手段。比如为了缓解浮肿和气喘,可以服用扶正祛邪、温阳利水、化气行水的药物,也可以中药外敷;针对心律失常可以尝试耳穴压豆等。

随着气温的骤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特别是老年人要注意预防急性心衰的发生。“饮食上限制每日盐的摄入量,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生活方面还是要防寒保暖,防止感冒、肺部感染的发生;最主要的是合理用药,根据医嘱按时按量地服药,不要擅自更改,才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朱敏说。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