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是皇家宗庙。清朝从皇太极称帝至溥仪退位,一共276年,其间只有一名汉族文臣配享太庙,此人就是桐城的张廷玉。张廷玉所处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内外大事接连不断,张廷玉并不是封疆大吏,也不是守边钦差,他的“特殊贡献”主要体现在“侍君左右”以备顾问,尤其在雍正、乾隆父子皇位交接时的表现,能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他被雍正帝特许配享太庙的缘由。
张廷玉像
雍正放心的“大秘”
康熙皇帝8岁即位,12岁开始做父亲。自己还是个孩子,就接二连三地生孩子,康熙帝一共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35个儿子中,除了夭折的15个,剩下的20个儿子中有9个参加了皇位争夺,史称“九子夺嫡”,最终取得皇位的,是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
皇位争夺的历史悲剧,康熙帝不可能不知道。为了避免那些血腥事件的发生,康熙帝曾在嫡长子胤礽不足两岁时,就将他立为太子,并用心培养,但后来发现胤礽实在不是他想象中的继承人,这让康熙帝非常失望,胤礽被两立两废,这一过程,足见康熙帝心里的矛盾以及皇子们争位的激烈。
康熙六十一年(1722)12月18日,因病住在畅春园的康熙帝令皇四子胤禛代替自己去南郊准备祭天大礼,因为再有几天就是冬至了。20日晨,康熙帝病情加重,自知大限之日在即,急忙召见身边的几个皇子和步军统领隆科多,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当时,胤禛仍在南郊斋所,被立即召回。当夜,康熙帝去世,胤禛继承皇位,这就是雍正帝。
皇子多,围绕在皇子周边的大臣各怀心思,形成多个以皇子为首的“皇子党”(包括太子党)团伙。在皇位交替时,稍有不慎,各“皇子党”之间的冲突一触即发。雍正即位,负责京城城门内外守卫和门禁的步军统领隆科多下令关闭了九道城门6天,禁止人员出入。诸王(皇子)非得传令不得进入大内。当然,这些限制,主要是针对有觑觎皇位之心的皇子,雍正帝与外界的联络却异常频繁。这种联络,主要是通过各种文书,而各种文书的草拟、缮写,就落在张廷玉的肩上。
在这种关键时刻,张廷玉每天奉旨进宫,雍正帝向他口授各种谕旨,张廷玉很快拟就,准确、得体,从未出过任何差池,单单雍正帝正式即位的这一天,由张廷玉经手的圣旨就达12道。关于雍正帝继位的传说很多,有说是合法继位,有说是改诏篡位,到底是怎么回事?康熙帝的临终遗言是重要依据,但不管这个“遗言”是怎么说的,现在胤禛已经继位了,那么,留给后世看的文献证据一定要妥当。这个“后世文献”,主要就是《圣祖仁皇帝实录》。圣祖仁皇帝,即康熙皇帝。《圣祖仁皇帝实录》是根据康熙帝生前各种“起居注”等编纂而成的言行实录。雍正帝将这个“实录”的编纂任务,交给了张廷玉。从雍正元年(1723)开始,一直到雍正十年(1732),一部长达300卷、让雍正帝心满意足的《圣祖仁皇帝实录》大功告成。
与此同时,张廷玉还组织编纂《明史》。这是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官修史书,由乾隆帝钦定。从明史馆开设到编纂完成的乾隆四年(1739),历时94年,最后在张廷玉手中竣工。
这两部重要文献的编纂任务全部交给张廷玉,可见雍正帝对张廷玉的“刀笔功夫”是足够放心并满意的。
秘密立储的真相
在皇位继承上,雍正帝通过亲身经历,已足够领教了“立储”的凶险。上任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创造性地设立了“秘密立储制”。
雍正元年(1723)9月16日,雍正帝召集隆科多、张廷玉等群臣,郑重宣布他秘密立储的原因和办法。首先,他澄清自己的“特殊问题”:父皇仓促立储,令我为继承人,那是因为父皇睿哲神明,一言而定大计;如今轮到我,我当尽早为计,但考虑到各皇子年纪尚幼,不便公开立储,于是产生了这个“秘密立储制”。其次,雍正帝向群臣公布这个“秘密立储”的“非秘密”:“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以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乾清宫,是皇帝的卧室和日常处理政事的地方。章皇帝,是顺治皇帝,雍正帝的爷爷。雍正帝告诉群臣:继承人是谁,就写在那个密封的匣子里。这样做,使群臣诸王均知道:皇位继承人已经确定,但继承人是谁,被立者本人不知道,外人也不知道,只有皇帝一个人知道;只有在皇帝去世后,众人才可以打开这个匣子,由被指定的“储君”(皇位继承人)继位。雍正帝采用的这种秘密立储制,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创举。显然,这比满人的传统君位继承有序,比汉人嫡长子制合理。
可是,在雍正八年(1730)六月,雍正帝因病而召见了他的几个儿子,向他们透露了有个匣子的事。随后,又将这件事告诉大学士张廷玉。要知道,雍正帝当初向群臣宣布他的“秘密立储制”时,张廷玉就在场,此番又特意告知一次,可见他对张廷玉的信任和重视已非同寻常。
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将立储密诏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因为他不常居住乾清宫,而是经常住在圆明园,为防万一,他又写了一个备份的“密诏”,藏在圆明园内。雍正十年(1732)正月,雍正帝再次病倒,他召见了张廷玉、鄂尔泰,将圆明园里藏有备份“密诏”的事告诉这二位,并说:“汝二人外,再无一人知之。”如此顾命重任,算是托付给了张廷玉和鄂尔泰。
位于桐城市龙眠乡双溪村的张廷玉墓园。
开启“秘匣”的人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在圆明园去世,一直奉旨守在雍正身边的张廷玉即与鄂尔泰向诸王及重臣宣布:“皇帝曾指示我二人有传位密旨,应及时取出。”诸王及大臣们均同意,但总管太监不知道“密诏”藏于何处。张廷玉说:“皇帝当年密封之件,谅必无多。外用黄纸固封,背面写一‘封’字者即是。”可见雍正帝告知张廷玉和鄂尔泰有这份“密诏”时,至少让张廷玉看见了这份“密诏”的样子。
总管太监据此找出“密诏”,交由张廷玉宣读。密诏指定皇位继承人是四子弘历。弘历随即以储君身份,令鄂尔泰、张廷玉、允禄、允礼四人辅政。允禄、允礼都是雍正帝的弟弟。
然后,又在“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匣子里取出“遗诏”,内容与藏于圆明园内的一样。
继位的弘历即是乾隆皇帝。乾隆帝在即位第二天拟就的《雍正遗诏》中说,他在雍正八年(1730)六月奉父皇谕旨,父皇称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命四子弘历将这些内容写进“遗诏”。这样,张廷玉便成了乾隆帝奉父皇之“遗诏”,特许“配享太庙”的大臣。 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