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装剧社
卫辉市柳庄乡许屯村,58岁的王应喜起个大早,骑着电动车赶往卫辉南站,随后坐上开往滑县的长途汽车。再有不到一个小时,他已经在某个乡村的简陋戏台上画妆开唱。跟随滑县剧团唱大平调已经20年有余,王应喜在剧团里主要扮唱“红脸”,每天3场可以挣到130元,但他看重的并不是报酬,而是戏台下观众云集高声喝彩带来的自豪感。一年365天中有160天在外演出,这份收入惹人羡慕。许屯村人口不足1400人,会唱大平调的占三分之一以上,但能够像王应喜一样走出去搭班而唱的,实在是极少数。在老人口耳相传的历史片断里,大平调是在上世纪由滑县名角“道妞”传至许屯村后,被群众喜爱并传承,近百年间从未间断。许屯村党支部书记许光雷的父亲曾是许屯大队业余大平调剧团团长,老人在剧团里导演、打梆、反串,对唱戏的热爱刻在骨子里。如今,剧团中间几经易名,现在叫“许屯大平调剧社”,成员40余人,个个吹拉弹唱样样精通,逢年过节在村上组织演出时,群众是里三层外三层,场景异常热闹。“取名剧社,寓意喜爱唱戏之人都可参与,而不仅限于演员。”现任剧社负责人许光润说,与群众高昂的热情相比,剧社也有着深深的遗憾,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天能够穿上戏装,在正式的舞台上走一走、亮亮相。许光润何出此言?原来,多年来,许屯大平调剧社一直将大平调作为业余爱好来传承,时过境迁,老一代传人的乐器、道具、戏服均已损坏或失色,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民无力置办新行头,演出舞台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了“裸装剧社”而自娱自乐。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剧社成员对大平调的热爱。扮演青衣的刘在梅,从六七岁时学大人哼唱到21岁正式加入剧社,正是热爱大平调,许屯的姑娘变成了许屯的媳妇;一名许姓村民酷爱唱戏,病卧在床好几天,老婆一句“村里唱大平调了”,他立马精神焕发,迅速穿衣夺门而出;许光润每有心事烦扰,只要听到开锣声,啥烦恼都丢到了九霄云外。88岁的三弦手许鸿章解释说,“四大扇,尖子号,一听就是大平调”,大平调唱腔高亢有力,气氛热烈振奋,对于基层劳动者来说,听着酣畅淋漓,解乏提神,岂有不喜欢之理。在卫辉市能够得到较好传承并且唱功上乘的,也只有许屯村了。每周六下午,许光润带着剧社成员到卫辉市政府文化广场摆摊唱戏,听到唱其他戏种的团队降低了分贝,看到听戏的市民纷纷围拢而来,那分惬意绝非他人可以体会。天晚收摊,许光润总要买包烟买瓶水犒劳大家,毕竟,他微薄的退休工资只能做到这些,而那个朋友赞助的音箱,他还没想好如何感谢。至于那个为剧社置办新行头的念头,也只能常常在梦中萦绕。从外地演出归来的王应喜,在没有搭子练戏时,常常一个人走向新绿的麦田,粗犷的唱腔随着不远处呼啸而过的高速列车,一起奔向希望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