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零投诉,微信好友4200人!数说青岛民警简齐恒的“警”彩

“最忙”110民警的“白加黑”

长江路派出所民警简齐恒带领处警车组8年来处置警情超过4万起

图片

开篇语

他,是岛城最繁忙派出所的110民警;他,所带领的处警车组是所里的“忙中之最”;他,年均接处警6000余次,8年来处置警情超过4万起……他便是青岛开发区公安分局长江路派出所民警简齐恒。为搭建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8年里,简齐恒的微信里累计添加了4200多名报警人,通过微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0余起。今天,青岛早报记者带你一起探访这位岛城“最忙”110民警的故事。

图片简齐恒

接警、处警、执勤、巡逻……众所周知,110民警是最繁忙的警种之一。而在岛城,工作最繁重的派出所要数开发区公安分局长江路派出所,它的辖区是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有智能工业、现代金融、总部基地等现代经济产业集群,居住人口约46万人,流动人口占比超过50%,业务量在全市派出所中位居前列。在这最繁忙的派出所中,民警简齐恒带领的处警车组则是“忙中之最”。8年来,简齐恒处置警情超过4万起,年均接处警6000余次。近日,青岛早报记者进行了随警采访,探访这位岛城“最忙”110民警的“白加黑”。

日均接处警60余起

早上8点,在长江路派出所,记者见到了刚刚处理完一起矛盾纠纷的简齐恒。“刚才在一个小区里,一位上班族和一位着急送孩子的家长因为抢用电梯发生了争吵,双方都不肯让步,所以报警了。我们去现场进行了调解,现在事情已经得到了妥善解决。”简齐恒说道。

简齐恒带领的3号处警车组是长江路派出所最繁忙的处警车组,负责辖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覆盖了香江路、紫金山路、井冈山路等大型商圈,日均接处警60余起,最多的一天接处警80起。“110接处警是办案依据的‘第一来源’,作为到达现场的‘第一人’,我们要对事件性质有清晰的判断。”日复一日的接处警中,简齐恒遇到过各种各样的违法犯罪行为,“接到报警后,最快时间到达现场、最快时间介入,往往就能最快时间结案。”

“3号警车,群众报警将手机遗落在网约车上。”对讲机里传来了指挥中心的指令。简齐恒立即行动,协助报案人与网约车司机取得联系,不到半小时,失主便顺利取回了手机。“我们接处警的警情中八成是非警务警情,其中以求助、消费纠纷、司乘纠纷居多。”简齐恒说,他和同车组的同事们从早上8点接班,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8点,24小时“连轴转”,“经常没时间吃午饭和晚饭。”

“某小区内发生一起私家车抢占车位纠纷,请前往处置。”正当简齐恒向记者介绍情况时,对讲机里传来了新的指令。“您好,我们是110民警,是你们报警的吧?”简齐恒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并在路上给报警人打去电话,初步了解情况。“到现场后,我负责询问,你负责用执法记录仪录像。如果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你们负责隔离他们,避免矛盾升级。”放下电话,简齐恒对车上的辅警进行了分工。

“这车位是我先看到的,我正准备倒车,他的车一头就停进来,差点蹭上我的车。”“那你也不能上来就骂人吧?还威胁我。我先停进来就是我的。”……简齐恒和辅警到达现场后,看到双方当事人情绪比较激动,甚至彼此推搡。简齐恒和辅警首先掌控了局面,分别了解情况,并冷静进行劝说。“一个停车位而已,你们没有必要闹得这么僵,都是小区邻居。我现在将按照程序登记报警双方的信息,请你们积极配合。”简齐恒一边说着,一边安排同事去调取监控并发给治安组的同事,方便后续进行处理。经过10多分钟的劝说,简齐恒引导二人平和理性地解决了问题。

面对危险果断出手

随着天色渐渐变暗,110警车上的警灯格外闪耀,照亮了夜空。

“白天纠纷类的警情比较多,危险性较低,需要我们耐心调解、细心处理。到了晚上,有时会遇到醉酒闹事的情况或是家庭暴力升级后的冲突等等。”简齐恒告诉记者,就在最近一天晚上10点钟左右,有一个醉汉拿着啤酒瓶子威胁身边的群众。“虽然没有伤人,但这种情况是极其危险的,怕他做出极端的举动。”简齐恒和同事迅速到达现场,经过劝诫,对方始终不听,一直拿着酒瓶子大吼大叫。“当时还有几位群众在附近,如果不快速处理,可能群众会有危险。于是我对两名辅警使了个眼色,瞅准机会果断出手,将这名醉汉控制住,夺下了他手中的啤酒瓶子。”简齐恒说道。

110民警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惊心动魄的时刻。面对危险,简齐恒毫不畏惧,总是勇敢、冷静地处理,绝不退缩。此前,辖区某群租房居民报警称有人闯入其家中,并持刀对其进行威胁辱骂。接报后,简齐恒仅用时4分钟就到达了现场。“看到持刀人员,我的第一反应是怕他控制不住情绪,做出极端行为,给他人造成伤害。还好我去得及时,冲突没有爆发,持刀人员情绪可控。”简齐恒一边安抚持刀人员,一边瞅准时机迅速对持刀人员进行控制,将刀夺下,避免了事态进一步升级。在了解清楚状况后,简齐恒将双方带到了派出所。

延伸

从“1”到“40000”

简齐恒2016年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奋战在长江路派出所110接处警一线。“我处理的第一起警情发生在2017年1月27日。当时是早上6点多,报警人称她的父亲因醉酒躺在路边,叫不醒、拖不动。”简齐恒说,“我和师父把醉酒男子又背又抬地弄上车,送回家。报警人是位瘦弱的姑娘,她流着泪一再鞠躬道谢。我知道群众弯腰90度谢的不单单是我和师父,而是青岛公安、人民警察,谢的是人间烟火中的真善美。”从那之后,每天工作结束后,简齐恒都会记下当天的警情数,并复盘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2019年12月24日,我接到了自己的第10000起警情,是石油大学的一名学生跟室友闹矛盾。我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化解了双方的矛盾。”简齐恒说,那次整理完记录本,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万起警情没有群众不满意,这算不算万无一失?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要一直保持让群众满意,加油!”

如今,简齐恒处置的警情已超过4万起,他不再单纯地记录警情数,而是关注自己处置警情是否尽心尽力,是否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是否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一万起警情没有群众不满意,这算不算万无一失?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要一直保持让群众满意,加油!”

“数”说

●长江路派出所辖区是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居住人口约46万人,流动人口占比超过50%,业务量在全市派出所中位居前列。

●简齐恒带领的3号处警车组负责辖区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日均接处警60余起,最多的一天达到80起。

4200名微信好友的背后

简齐恒通过微信与报警人沟通 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0余起

图片

110接处警是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也是联系群众的“第一纽带”。“警情处置中不乏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更多的是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这些事琐碎、繁杂,甚至有些事情与警务无关,但群众诉求无小事,能解决的诉求要让群众满意;解决不了的诉求要沟通到位,让群众理解,更要明察秋毫、排除隐患。”简齐恒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便是——加微信。从警8年,他微信里累计添加了4200多个报警人,累计沟通18000余条信息,通过加微信好友,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0余起,获得2600多人次的理解和认可。

图片简齐恒(右)耐心与报警人交流。

处警后加微信已成常态

在对简齐恒随警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在调解纠纷、处理矛盾后,都会征求报警人的同意,然后添加其微信,以便后续沟通处理情况。

“我丢失的包特征不明显,我去过的场所较多,包里面有公司的钥匙和资料U盘,都十分重要。”一位女士报警求助,她是某公司的会计,将一个巴掌大的小包用塑料袋包着放在电动车的车筐里,早上7点多出门,去了4个场所,到上午11点,她发现包不见了,于是拨打110求助。报警人焦急万分,情绪激动,反复对简齐恒强调包很重要,务必帮她找到。简齐恒一边想方设法寻找报警人丢失的包,一边讲安心话和知心话,安抚报警人的情绪,“不要着急,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寻找,我们在这陪着您一块找。我们特别理解您的心情,谁都有不小心丢失重要东西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能找到。您再好好想想细节,咱们一块想办法。”在整个处警过程中,简齐恒就像寻找自己丢失的物品一样用心。可用了许多方法,仍然没能第一时间找到。由于还有其他警情需要处理,简齐恒添加了报警人的微信,表示派出所的同事会继续帮忙寻找。“后面还有警情需要处理,我们不能一直盯在这一件事上,但请放心,我们已经联系了派出所同事继续跟进。这不,我添加了您的微信,咱们随时沟通。”加完微信后,简齐恒一直与报警人保持沟通,询问她有没有想起什么新的细节,告诉她派出所同事目前做了哪些工作,像朋友一样关心询问她,让报警人感到民警确实对她的事情很上心。第二天,派出所民警帮助报警人找到了包,报警人通过微信对简齐恒表示了感谢。

前辈的事迹助他“想通了”

在长江路派出所处置的各类警情中,纠纷类、求助类、治安类警情占比较多,而其中情况复杂、非案件类的纠纷类和求助类警情又占了大头。

“我们遇到最多的警情就是求助和纠纷,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解决得好,群众满意;解决不好,群众失望,民警也放心不下。对此,110民警都深有体会,我们虽然不是干着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每天要面对几十起吵吵闹闹、火急火燎的纠纷和求助,不用真心实情,不下真功夫,还真是干不好这项工作。”简齐恒坦言,在转业之前,他想象的民警工作是抓歹徒、破命案、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形象威武酷帅。但现实的110民警工作和他想象的大不相同。“刚开始工作时,我有些困惑迷茫,每天处理一些枯燥繁琐的小事,是否就是我职业生活的全部?”在工作后,简齐恒不断思考入警培训时,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陈呈章讲授的内容。“退休前,陈呈章是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珠海路派出所一级高级警长。他也是从部队转业后成为一名社区民警的,他兢兢业业扎根社区,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我觉得同为军转干部,我应该以陈呈章老大哥为榜样,像他那样用执着和坚守去做好接处警工作。”简齐恒坦言,那次“想通”之后,他又活力满满地跳上警车。

用微信实现沟通“最优解”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简齐恒很快便掌握了110常见警情的处置技巧,并把添加报警人微信当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发现警民之间一旦建立起信任关系,就打开了顺畅沟通和合作的闸门。就像市公安局市北分局兴隆路派出所社区民警马怀龙警官的46把钥匙一样,那是交给马警官的46个家,那是对我们公安的最高信任。我通过微信这个纽带与群众沟通,及时地回应他们,真诚地理解他们,深入地共情他们,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尽管可能没有第一时间找回他们丢失的物品,没能圆满解决他们的诉求,但是通过真挚充分的沟通,可以让群众感受到我们公安工作是真正为民着想,也让他们理解了我们公安工作不是万能的。在真诚自然的沟通中,润物细无声地加深了警民关系的鱼水情,巩固了老百姓对我们公安工作的信任。”简齐恒说,这些年优秀的民警前辈给他带来了许多启发,也坚定了他通过微信与报警人沟通联系的想法。

在从事110民警工作中,简齐恒认为非常有效的关键点与心得,就是通过添加当事人微信,建立警民“连心桥”,实现沟通“最优解”,打好警民关系的信任基础。“现场能加微信好友,本身就是建立朋友般的信任关系,后期通过微信,确实方便我们之间沟通,也能更好地拉近与报警人的距离。如果不加微信,现场又没有解决,当事人到派出所或者打电话询问进展情况,会面临不能及时回应,或者要当事人‘等回复’,很容易让群众认为自己的事没人管,引发误解。”简齐恒认为,添加微信继续沟通,群众能感到自己被重视,认为公安可靠、有安全感。“一分钟加个微信其实真的不难,重要的是后续进行真诚的沟通,那是在建立信任关系,加深警民情谊。”简齐恒说,他们虽然每天会浸泡在群众焦急、期盼、激动的声音中,但通过微信,他可以一件件、一点点把这些声音转化成肯定的声音,转化成笑声和掌声。

从警8年,简齐恒前后累计添加了4200多个报警人,先后累计沟通18000余条信息,通过加微信好友,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0余起,获得2600多人次的理解和认可。

延伸

报警人发来祝福微信

打开简齐恒的微信,记者看到许多标注为“××小区报警人”“××店铺报警人”“××报警人亲属”的微信好友。

“您好,我们片警已经连续两天去找您的邻居做工作,他目前还在楼梯间堆放杂物吗?”“感谢简警官,邻居已经把杂物都清理走了。”

“您好,与出租车司机的沟通是否顺利?丢失的耳机找回了吗?”“谢谢简警官,司机师傅送完乘客后就将耳机送过来了。”

在简齐恒的微信中,诸如此类的微信对话有很多。简齐恒向记者展示了一条微信,只见上面写道:“间警官,我要回老家了,你是个好警察,好人一生平安。”简齐恒说:“这是一位农民工大哥发给我的,我帮他向老板要回了加班工资。他把我的姓错写成了‘间’,但是看着微信消息,我仍然觉得无比欣慰。”

图片简齐恒与报警人的微信交流。

“数”说

●从警8年,简齐恒微信里累计添加了4200多名报警人“好友”,沟通信息累计达18000余条。通过加微信好友,他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00余起,获得2600多人次的理解和认可。

8年零投诉的独创秘诀

简齐恒总结出“133”工作法提升接处警效率 用责任心、好学心、同理心为群众排忧解难

图片

在微信好友中添加4200多名报警人的背后,是简齐恒“零距离”服务群众的责任心。“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奉献。”简齐恒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从警8年来,他探索创新“一研判三必问三必调”工作法,交出了群众出警慢问题“零反馈”、12345“零投诉”、民意110“零工单”的为民答卷。2020年简齐恒荣立个人三等功,他所在车组被评为2022年度全市公安机关“红旗窗口”,也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110警车车组。

图片简齐恒(中)带队处置警情。

独创“133”工作法

经过多年一线的110接处警工作,简齐恒形成了自己独创的“133”工作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一研判、三必问、三必调”。

“首先对自己的工作有预判,比如有针对性地分析研判辖区警情分布规律,全面掌握警情高发、多发的时间和地段,确保一旦有人报警,第一时间能赶赴现场。”简齐恒说,这种研判很有必要,往往在警情升级前及时介入,就能将危险消灭于萌芽之中。

“三必问”是指三种必问环节,包括处警路上电话沟通、到场后重点询问、警情处置完后逐一回访。“添加报警人的微信进行回访,其实就是必问环节,也让这一方面的工作形成一个闭环,大幅提高了处警效率,缩短了处警时间,赢得了群众满意。”简齐恒说。

“三必调”是指三种矛盾“必调”。在多年的一线工作中,简齐恒创新总结三类“必调”警情工作法,对于现场能解决的第一时间解决,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中,把问题解决在一线。“首先是简单矛盾现场必调,抢抓矛盾调解的黄金时间,通过讲‘定心话’稳定群众情绪、讲‘公道话’说清事实道理、讲‘关键话’找准矛盾症结、讲‘合理话’推动现场调解,确保警情处置完毕的同时真正做到‘事心双解’。”简齐恒说。其次是矛盾易升级的必调。对因家庭邻里、婚恋情感等易引发升级的“隐性”矛盾纠纷,在处置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元调处、源头化解等矛盾纠纷调解手段,第一时间“背靠背”说法理、“面对面”讲亲情,遏制矛盾升温、激化,切实把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初始阶段。“最后就是有投诉风险的必调。在警情处置中,面对当事人情绪激动、对公安工作不认可的情形,通过换位思考、主动沟通、耐心解释,帮助群众稳定情绪、打开心结,推动问题有效解决,以文明、理性、平和执法赢得当事人尊重和理解。”简齐恒说道。

用“三心”暖民心

近年来,简齐恒将“133”工作方法再创新,在“133”前面又加了一个“3”。这个“3”即“三心”:责任心、好学心、同理心。

“8年的一线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责任心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把问题放在心上,像解决自己家里的事儿一样去解决,就一定能有解决的办法。”8年来,简齐恒接到4万多起警情,没有一起被投诉出警慢,因为他早已把辖区内的情况研究清楚,如果遇到交通高峰期,绕行哪条小路可以快速抵达现场?哪个商场周边经常有人群聚集?不同的场所容易发生哪些不同的警情?哪个区域流动人口多?简齐恒都了然于胸。

简齐恒还始终保持“好学心”。在工作之余,他经常研究警务软件的使用,以及常见纠纷类警情处置办法、最新法律法规。他还利用休息时间选修了心理学,便于在工作中与当事人更好地沟通。他还爱研究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当地人的性格特点。此外,如何与老年人沟通,如何和小朋友交流,甚至怎样与外国人打交道,如何让每一名报警人保持对公安民警信服,这些都是他学习的内容。

简齐恒说,同理心人人都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在工作中可能变得钝化。“为了不让自己的同理心‘睡着’,我经常用一个小办法,那就是将心比心。看到70多岁高龄的老人买了无效保健品,退货无门,想想如果他们是自己的父母,我们会怎么做?看到在校园里被欺负的学生,想想如果这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会怎么办?”简齐恒说,将心比心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听到老百姓最真挚最朴实的道谢时,比给自己的家人解决了困难还满足。

处警8年零投诉

“2023年以来,我们辖区多发性侵财案件8小时和24小时破案率分别大幅提升至26%和72%。在这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中,简齐恒用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创新出‘一研判三必问三必调’工作法,并在全所推广。”长江路派出所所长李宗民说道。

针对辖区处警半径大、警情量大、极易引发慢出警问题,简齐恒创新“集群”战术,推动所内4个处警车组联动作战,对于因正在处置警情不能第一时间到场的,由就近处警车组补位出警,形成“一盘棋”局面,极大缩短出警时间。通过分析研判辖区警情分布规律,全面掌握警情高发、多发的时间和地段。在工作中有警处警,无警时在警情高发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巡防,确保一旦有警,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110处警8年零投诉,这是简齐恒的专业和真情付出的成绩单。“作为110民警,我可能干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每天只有踏踏实实,用正能量加上耐心、细心、真心地对待辖区的每一位居民,得到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辖区能够平平安安,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简齐恒说。

记者手记

服务群众“零距离”

在跟访简齐恒接处警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总是有责任心、有耐心地添加报警人微信,通过微信完成后续警务工作、回访当事人,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搭建起警民“连心桥”。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只要简齐恒的微信消息声响起,只要有群众需要咨询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他看到信息就立马回复:能够想办法解决的,绝不上交;自己不能解决的,及时解答并提出解决方案,四处协调与咨询,尽心尽力为居民答疑解困……简齐恒对每一位群众的问题都能做到耐心解答,真正做到贴近老百姓,不敷衍、不推脱。

通过多年的积累,许多辖区的报警人、居民称呼他为“简兄弟”“简叔叔”。以微信添加报警人的独特工作方式,拉近了他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得到了群众的信任,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切实解决了群众遇到的问题,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简齐恒说,他希望通过微信,能够将群众变成民警们的“好朋友”,发挥微信“朋友圈”的大作用,实现警民零距离沟通、点对点服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将警务工作做到每一位群众的心坎上、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最末梢。

“为了不让自己的同理心‘睡着’,我经常用一个小办法,那就是将心比心。”

“数”说

●从警8年来,简齐恒探索创新“一研判三必问三必调”工作法,交出了群众出警慢问题“零反馈”、12345“零投诉”、民意110“零工单”的为民答卷。

●2020年简齐恒荣立个人三等功,他所在车组被评为2022年度全市公安机关“红旗窗口”,也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110警车车组。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杨博文 视频拍摄/剪辑记者 杨博文 江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