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恐龙
Chinese Dinosaurs
华夏胄龙
Chinese Dinosaurs
甲龙家族是恐龙中的防御大师,以得到加强的骨骼、背上的骨片以及尾巴上的骨锤而闻名。中国许多省份及地区都发现过甲龙的化石,而江西省直到今年才有了被科学描述命名的甲龙类,其实早在差不多40年前江西省就已经发现甲龙类的化石啦。
华夏胄龙
Chinese Dinosaurs
华夏胄龙的化石早在1986年就发现了,发现地点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龙溪村。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广昌县博物馆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共同对化石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找到化石103件。化石编号为JPM-N000,包括有背椎、尾椎、肩胛骨、四肢以及皮内成骨等,但是缺乏头骨。尽管化石在发现之后就已经得到了报道,在位于南昌的江西省博物馆还是以“广昌甲龙”名字展出,化石也的确保存在该馆,但是针对于该化石的研究和描述都没有展开。
图注:以广昌甲龙为名展出的骨架,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发现的化石(白色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发现的部分化石,图片来自论文
2024年11月,古生物学家在《历史生物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南部江西省上白垩统一新甲龙类》的论文,正式命名为华夏胄龙。华夏胄龙的属名“Huaxiazhoulong”,来自于汉语拼音的“华夏”+“胄”+“龙”,意为来自“来自华夏具有装甲的恐龙”,其模式种名为兽纹华夏胄龙(Huaxiazhoulong shouwen),种名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兽纹。
尽管华夏胄龙在11月才被命名,但是它的名字早已经确定,因为江西省博物馆在2024年6月举办的“甲龙驾到!”特展中就已经出现了华夏胄龙的名字。
图注:甲龙驾到的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甲龙驾到中出现的甲龙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华夏胄龙是一种大型的甲龙类,其体长可达6米,体重越2吨。像我们熟悉的甲龙类一样,华夏胄龙的脑袋应该是短而宽,头骨得到加强,而且还有嵴状突保护眼睛。华夏胄龙的视力不算太好,但是它的嗅觉非常不错,复杂的鼻腔还有帮助大脑降温的作用。华夏胄龙的脖子较短,之后是宽大的身体,在其背部和身体两侧有成排的皮内成骨提升了防御力。华夏胄龙的尾巴较长,尾巴末端有骨质的尾锤,这是反击掠食者以及同类间战斗的武器。华夏胄龙靠着短而粗壮的四肢缓慢行走,这也是沉重身体带来的负担。
图注:华夏胄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华夏胄龙的尾椎及尾锤化石,图片来自论文
华夏胄龙的化石发现于塘边组(Tangbian Formation)地层,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多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时期。华夏胄龙是江西省命名的第二种甲龙类恐龙,江西省的第一种甲龙类也是在2024年命名,它就是英良达泰龙(Datai yingliangis),不过生存年代不同。系统发育学研究显示,华夏胄龙位于甲龙类的基底位置,与发现于山西省的缙云甲龙(Jinyunpelta)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
图注:达泰龙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系统发育学中华夏胄龙的位置,图片来自论文
华夏胄龙的命名不仅让发现近40年的恐龙终于得到了科学研究,也增加了中国南部甲龙类的多样性,看来今年中国新命名的恐龙数量又是世界第一啦。
Chinese Dinosaurs
参考资料
1.Zhu, Ziheng; Wu, Jie; You, Yue; Jia, Yingli; Chen, Chujiao; Yao, Xi; Zheng, Wenjie; Xu, Xing (2024-11-08). "A new ankylosauri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Jiangxi Province, southern China". Historical Biology: 1–17. doi:10.1080/08912963.2024.2417208. ISSN 0891-2963.
2.Xing, Lida; Niu, Kecheng; Mallon, Jordan; Miyashita, Tetsuto (2023). "A new armored dinosaur with double cheek horns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of southeastern China". Vertebrate Anatomy Morphology Palaeontology. 11. doi:10.18435/vamp29396. ISSN 2292-1389.
3.Zheng, Wenjie; Jin, Xingsheng; Azuma, Yoichi; Wang, Qiongying; Miyata, Kazunori; Xu, Xing (2018). "The most basal ankylosaurine dinosaur from the Albian–Cenomanian of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tail club". Scientific Reports. 8 (1): Article number 3711. Bibcode:2018NatSR...8.3711Z. doi:10.1038/s41598-018-21924-7. PMC 5829254. PMID 29487376.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微信号
新浪微博
江氏小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