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5日消息(记者刘梦雅 郝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当地时间24日闭幕,大会达成“巴库气候团结契约”,并就减缓气候变化工作计划、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等作出安排,进一步巩固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势。
经过长达两周的谈判,大会就落实《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通过20余项决定,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特别是达成了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及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同时完成了《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运行细则。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今年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30周年,30年的气候公约治理进程历经考验,虽非一帆风顺,但始终在向前行。人类是命运共同体,面对气候危机,我们唯有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我们注意到,会议达成的NCQG(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成果文件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承诺远远未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义务,必须进一步明确。
本届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全面参与大会各议题谈判磋商,为大会成功发挥建设性引领作用。与此同时,举办“中国角”系列边会活动,讲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受到各方广泛赞誉。赵英民表示,中方呼吁各方坚持多边主义,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巴黎协定》基础上确保行动不倒退。
赵英民: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将始终坚定与各方一道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和国际合作。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广泛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全球绿色低碳、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