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肝癌“借刀杀人”新机制曝光
我国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2.1%,为何肝癌如此难治?近年研究发现肝癌周围存在一圈由巨噬细胞组成的“防火墙”,将肿瘤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阻隔在外,让兵临瘤下的T细胞只能望瘤兴叹。11月14日,Cancer Cell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进一步揭示了背后的机制,中山大学团队发现,肝癌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巨噬细胞和T细胞“化敌为友”,促进肝癌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肿瘤内的肝癌细胞通过一些机制拒绝CD103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进入肿瘤内;另一方面,肿瘤周围的巨噬细胞会引诱CD103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聚集并活化,而这些被活化的T细胞又会激活巨噬细胞的炎症通路,招募并触发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血管生成,最终促进肝癌进展。这些发现揭示了肿瘤如何通过免疫细胞间的复杂互动来抵抗治疗,颠覆了我们对免疫治疗的传统认知。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据此找到了破解之法,通过调整CD103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布位置,增强了抗PD-1疗法的疗效。这种空间分布调控结合免疫检查点阻断的方法,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策略,未来该策略还可能适用于其它肿瘤类型。
论文 👉
doi:10.1016/j.ccell.2024.10.012
02.
新塑料可在海水中完全分解
目前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通常不溶于水,无法在海洋中降解,造成了严重污染。11月21日,Science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东京大学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型超分子塑料,不仅具有与传统塑料匹敌的强度,还能溶解于盐水,可在海洋中完全分解,从而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微塑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这种新塑料由两种离子单体(六偏磷酸钠和烷基胍硫酸盐)聚合而成,它们形成的交联盐桥使得该材料的强度和柔韧性能匹敌传统塑料。这种新塑料在一般的环境中很稳定,但泡在盐水中其交联结构会迅速解构,数小时内便可被完全分解。新塑料在溶解于盐水后,91%的六偏磷酸钠和82%的胍盐单体被回收利用,回收效率极高。此外,在土壤中,这种新塑料薄片也能在10天内完全降解,为土壤提供类似肥料的磷和氮。总之,团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塑料家族,既强韧稳定,又可降解回收,最重要的是不会造成微塑料污染,在实现可持续未来方面具有重要潜力。
论文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1782
03.
全球淡水量骤降
近日,《地球物理学调查》(Surveys in Geophysics)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NASA的研究团队发现,全球淡水量在2014年5月~2016年3月期间急剧下降,此后一直保持在低位,到2023年时仍未恢复到2014年之前的水平。这种变化意味着地球大陆可能已进入持续干旱阶段。研究人员根据GRACE卫星观测数据,发现全球淡水减少始于南美洲东北部创纪录的干旱,随后五大洲(澳大利亚、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和非洲)的一系列干旱加剧了淡水量减少。2014年底~2016年出现了1950年以来最严重的厄尔尼诺事件,这可能是导致这些干旱事件的主要原因,但厄尔尼诺消退后,淡水量也未能反弹。研究人员怀疑,全球变暖可能是造成干旱频率和强度增加、淡水持续枯竭的原因之一。气温升高会增加地表水向大气的蒸发速度,也会增加大气的蓄水能力,带来更极端的降水,而发生强降水事件的间隔变长,使得土壤更干更紧实,导致大量雨水没能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储量,而是以水蒸气的形式滞留在大气中。2015年~2023年的陆地淡水量比2002年~2014年的平均水平少了1200立方千米,相当于2.5个北美洲伊利湖。可用水的减少可能导致更多饥荒、冲突、贫困和疾病,需持续关注未来全球淡水量的变化。
论文 👉
https://doi.org/10.1007/s10712-024-09860-w
04.
全球湿疹发病率为何上升?
近年来,全球湿疹发病率一直在上升。最近,PLOS ONE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耶鲁大学医学院团队发现,空气污染与湿疹存在明确相关性,患湿疹的几率随着PM2.5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人员分析了28万多人的医疗记录及居住地的PM2.5平均水平,将美国788个地点的PM2.5水平与湿疹病例进行比较,发现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湿疹发病率就增加1倍以上。当PM2.5接触皮肤时,可能通过调节芳烃受体(AhR)途径和产生氧化应激,导致表皮屏障受损和相关炎症。吸入PM2.5也可能有影响,因为这会加剧全身的炎症反应。研究人员建议,空气污染严重时可以穿长袖衣物或待在室内来减少风险。
论文 👉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10498
05.
社交影响肠道微生物组成
11月20日,Nature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称,随着朋友间亲密互动的增加,其肠道微生物组会变得更加相似。该研究的对象为洪都拉斯18个偏远村庄中的1787名成年人(常面对面交流,很少接触可改变微生物组的加工食品和抗生素)。研究结果显示,共同居住的人,肠道中多达13.9%的微生物品系是相同的;不住在一起但经常共处的人,微生物品系也有高达10%的相似性。相比之下,同村但互动较少的人只共享4%的微生物菌株。该研究表明,除了饮食、环境等因素,微生物群还受到社交活动的影响——人们相聚的频率(比如一起吃饭的频率),问候的方式(握手、拥抱、亲吻),都与微生物共享增加有关。尽管与微生物组相关的某些疾病(如高血压和抑郁症)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具传染性,但健康的微生物组也能通过社交网络传递。
论文 👉
WE大会交流群开通啦!
欢迎大家扫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