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晋江经验”的文化密码

创新:“晋江经验”的文化密码

泉州牢记嘱托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市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10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特别提及“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同时也对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提出了明确要求。
今年8月22日,泉州市文化强市建设暨2024年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开启了泉州高质量建设文化强市的新征程。文化之“功”与“晋江经验”的创新发展,在新时代不断发生新寓意——突出创新引领,强化文化赋能,才能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泉州是如何在文化领域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持续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呢?
图片
泉州市文化强市建设暨2024年文旅经济发展大会(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陈起拓 摄)

创新是“晋江经验”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七下晋江总结提出“晋江经验”,留下最深刻的启示就是创新创造。“晋江经验”总结提出的过程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晋江经验”的核心内容是创新创造,“晋江经验”的实践路径也是创新发展。
图片
晋江城景(福建日报记者何金、通讯员吴宝烨林晓燕 摄)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纵观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泉州,创新,缔造了“民办特区”,打造了“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锤炼出“晋江经验”。
“晋江经验”的源头是创新。泉州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来一补”到新时代的“机器换工”主导智能制造,无论时代风云变幻,创新思维亘古不变。石狮从“估衣摊”起步造就“全国跑石狮”的繁荣,白手起家,是创新;晋江把运动鞋服做到世界第一,精益求精,是创新;惠安用石头雕成世界各地的地标雕塑,匠心独运,是创新;安溪在山沟沟发展光电产业,“无中生有”,亦是创新。
创新让“晋江经验”取得丰硕成果。早在2001年,恒安集团就与汤姆斯咨询公司合作,大胆探索企业变革与转型之路。当做到了“中国第一”,安踏集团提出“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持续开发差异化的超级性能产品,利郎公司“专注挖万米深一米宽,坚决不做万米宽一米深”……
在“晋江经验”引领下,泉州传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民营经济经历从探索到提速、从跨越再到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泉州昂首进入“万亿俱乐部”之列,2024年前三季度GDP增速6.6%,继续领跑万亿城市;驰名商标累计达159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总量达1694件,均居全国设区市前列。
新时代需要创新引领。“晋江经验”植根实践沃土,更具备穿越时空的恒久力量。2023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印发,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首次写入中央文件。由此,更大格局、更高维度的“晋江经验”,以泉州城市文化自信自强的勃发为内生动力,正在展现出新时代的新诠释。
2023年泉州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2024年泉州文旅持续“长红”、延续“火爆”,更不断为人们所关注、所聚焦。在“世遗之城、奋斗之城、国潮之城、烟火之城”城市名片的引领下,泉州以“跳起摸高”的进取意识,“爱拼敢赢”的奋斗精神,持续打响“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拼经济、抓发展、提品质、树形象,千年古城焕发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

创新是文脉赓续的路径

如果说“晋江经验”源于实体产业、民营经济,但其精神内核,则是一种深沉而热切的文化传承创新引领,那么在“晋江经验”引领下,文化创新路在何方?
在深挖文化“富矿”上体现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时代在不断前进、事业在不断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泉州传承弘扬海洋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等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给泉州留下了宝贵财富。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理论研究阐释,加强选题策划,推进实证性研究,让这些理论“富矿”成为继续指引和推动泉州文化发展的强大引擎。尤其要发挥泉州世界闽南文化发祥地、核心区、富集区的优势,深耕闽南文化理论创新体系,持续实施“刺桐文脉·最闽南”主题传播计划,不断溯源、梳理、研究、建档、展示,把泉州构建成为世界闽南文化的研究高地、传播基地,为赓续泉州城市文脉夯实理论根基和思想保障。
在深挖文化资源上掌握创新思维。站在历史的时空视角,文化是广义的,她不仅是经史典籍的记载,更是口口相传的记忆;不仅是殿堂亭台之上的艺术,更是街巷村陌之间的技艺。深挖文化资源,必须坚持人民的观点和立场,具备创新视角、掌握创新思维,取其精华,摒弃糟粕,最大可能地整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泉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坚持以创新思维深挖非遗,其活化和利用正在为泉州赢得更多荣光、吸引更多目光,簪花围“吸粉”全球、德化瓷漂洋过海,惠安石雕、南音南戏越来越受追捧……
在推动文化赋能上探索创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将文化束之高阁,敬而远之。创新是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因,必须以文化的力量促进创新发展。“晋江经验”蕴含的创新思维,正是人文经济学在实践中的集中体现。泉州必须坚持以文化赋能制造业、文旅业乃至农业,打通产业链,把“国潮泉州”做到极致,让“泉州的国潮”传播到全球。在巴黎的“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上,国潮元素巧妙融入劲霸、柒牌男装,既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又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林銮渡码头CABBEEN“万物归心”海丝景观大秀、石狮服装城的“好莱钨之夜”,不断探索泉州时尚产业朝着年轻态、新传播方向的新路径。从巷口的铜制金鱼地雕、沿街的花灯,到潜藏古街小巷中的非遗文化主题细节,“微改造”的金鱼巷被重新唤醒,成为世遗泉州的网红打卡点——这样的街巷改造并非个例,正在以“绣花功夫”细致而有序地持续推进。

“晋江经验”是文化创新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并阐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晋江经验”根植于海洋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沃土,是“两个结合”在现实中正在践行的坚定作为,“两个结合”也是“晋江经验”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关键。泉州要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城市进步的内生动力和精神保障,从“晋江经验”中汲取创新力量、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用“晋江经验”指导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千年文脉,挖掘文化内涵,让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实至名归……
文脉传承,需要创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第一大港”,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首个“东亚文化之都”,22处遗产点述说着千年海丝故事。泉州坚持“留形留魂留乡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以开放包容的气质,使得整座城市处处有着和谐的“古今同框”“中西合璧”,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宋风古韵搭配时代风貌——城市文脉在千年时光中流淌向前。
文旅融合,需要创新。如何从“网红”到“长红”,是对泉州文旅的时代考验。泉州创造性地在全国率先成立文旅经济发展总指挥部,重构文旅发展制度机制,以联动快速的指挥体系,全面推动全市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同时,坚持“文旅焕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半城烟火半城仙,千古风华千古情”的独特魅力,打响了“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舞动“文旅+”、“+文旅”的魔法棒,推动文旅跨界融合,2024年7月,泉州正式开启申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的征程,“宋元海丝宴”“市井十洲宴”“簪花宴”等一系列根植于泉州本土文化、富含海丝风韵的“一县一桌菜”,已成蔚然大观。泉州不断推出旅游新体验、新场景、新内涵,迎来了游客满城,文旅经济持续出圈出彩,多项旅游指标连获全省第一。举全市之力,“泉州文旅2.0版本”启航出海,力争2025年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旅游收入超1200亿元。
文化产业,需要创新。近年来,泉州通过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用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方式,文化产业生机勃勃,形成以文化制造为主力军,文化园区为孵化平台,工艺美术、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动漫游戏融合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2023年,泉州亿元以上产值文化企业达209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14家,实现营业收入1138.1亿元,占全省五分之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增长率全省“双第一”。
文化事业,需要创新。文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泉州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用“新意”点亮城市生活,让文化触手可及。各具特色、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浸润着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新式公共文化活动,好戏连台、展览不断,让文化浸润着市民的日常,让幸福生活更有质感;“新潮”文艺精品,《围头新娘》讴歌时代新貌,入选第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大型文艺演出《因为刺桐》(戏剧古厝)即将开演,必将让泉州文旅更“有戏”、泉州风貌更“有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文旅+”“+文旅”双轮驱动,新的创意文旅体验如“古城徒步”“追光之旅”等正在形成极具“爆款效应”的城市文旅新品牌、新动能,并赋能行业发展和民生福祉,从而真真切切地让创新“永不止步”,让“晋江经验”绽放光芒,泉州正在徐徐绘就更加美好的文化强市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