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期多地博物馆和文创品牌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毛绒文创产品,采用互动式、情景式的销售方式,如甘肃省博物馆的“天水麻辣烫”毛绒玩偶。
2.天水麻辣烫玩偶一周内近20万人涌入抢购,推动店铺成交量同比增长343%。
3.除此之外,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推出兵器毛绒玩具,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4.互动式体验让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获得更多情绪价值,激发情感共鸣,赋予文创产品更多流量传播效能。
5.博物馆文创要重品质、重文化、重创意,以独特创意、深厚文化底蕴和情感共鸣吸引年轻一代。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第七届进博会陕西特色文创店里,店员以“过家家”或表演的方式为顾客“沉浸式打包”他们购买的肉夹馍玩具——“绒馍馍”。一时间,这种表演形式火出了圈。
近期多地博物馆和文创品牌都推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毛绒文创产品,并采用了互动式、情景式的销售方式。甘肃省博物馆出品了“天水麻辣烫”毛绒玩偶,天津张学良故居文创店则推出了煎饼馃子玩偶……以天水麻辣烫为原型的麻辣烫玩偶,开启线上预售后,一周内有近20万人涌入抢购,推动店铺成交量同比增长343%。
在社交平台上,“中国人有自己的jellycat”“万物皆可毛绒”成为热门话题。
现烤“绒馍馍”火了
本土化毛绒文创产品赶上风潮
几年前,Jellycat就凭借拟人化的外观设计与故事化的营销手段,在国内收获了无数成年粉丝,并频频登上玩具畅销榜单。而后,不少年轻人又被其衍生出的沉浸式、互动表演式的趣味打包“硬控”,刮起一波“沉浸式打包”风潮。
近期,一些国产玩具品牌以及各地的文旅项目也纷纷“入局”,加入“沉浸式打包”的阵营,上演各式表演,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前不久,进博会现场的陕西肉夹馍玩具“绒馍馍”火爆出圈。与之对应的沉浸式表演步骤也很丰富,涵盖了“剁肉”“烤馍”“夹肉”“浇汁”“装袋”等一系列环节。
西安大相文博以西安招牌美食肉夹馍为原型创作的文创产品——“绒馍馍”。
图源:西安大相文博
今年7月,甘肃省博物馆紧跟“沉浸式打包”营销的风潮,结合同样爆火的天水麻辣烫,推出了麻辣烫系列毛绒文创产品:娃娃菜、香菇、蟹棒,还有天水炸洋芋丸子。顾客选完心仪的“菜品”后,店员会为其现场“烫菜”。
甘肃省博的麻辣烫配置。
图源:小红书@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团队
除了甘肃省博和进博会,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也敏锐捕捉到这一营销风潮,推出了一批兵器毛绒玩具。从网友发布的视频看,兵器铸造的“沉浸式打包”表演步骤更为繁杂,包括“高温煅烧”“浇注铜液”“冷却”“打磨”等。
“亚长兵器库”系列文创毛绒玩具。
图源:河南日报 郭嘉欣 摄
在“沉浸式打包”的层面上,万物皆可成毛绒玩具,皆可“过家家”式打包。其实,这种本土化毛绒文创产品还有不少。比如,山西太原的“刀削面”、苏州系着“防逃逸”毛线绳的“阳澄湖大闸蟹”、宁波的“中药食材”、厦门的“公仔沙茶面”以及新疆的“烤馕”等等。它们的价格也相对亲民,武汉平价版“菜市场”中的蔬菜瓜果玩偶一律7.99元一只, “阳澄湖大闸蟹”25.8元一只,“绒馍馍”19.9元一个。
“过家家”互动式体验
将消费者情绪价值拉满
其实,毛绒文创火“出圈”,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现象。今年开始,这股“毛绒化”的风吹向了更广的领域。
6月,陕西西安的大相文博以肉夹馍为原型创作的文创产品“绒馍馍”爆火,上市一个多月卖出一万多单;“肉要肥的还是瘦点的?馍烤焦点还是软点?汤汁多点还是少点?”
模拟真实的肉夹馍制作流程的“绒馍馍”。
图源:起点新闻
西安“绒馍馍”销售现场,选馍、浇汁、夹肉等都还原肉夹馍的真实制作工序……假装现场制作打包,和毛绒玩具玩起“过家家”,这种“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体验”,让消费者直呼“太会整活了,太上头了!”
无独有偶,甘肃天水麻辣烫火遍全网时,甘肃省博物馆趁热推出各式各样的麻辣烫玩偶,并在销售时增加互动体验:“请挑选您想吃的,有西兰花、娃娃菜、香菇……请拿好您的号码牌。”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内,工作人员把各类毛绒蔬菜、肉串放在毛绒大锅内“烹煮”,询问口味后配以“秘制酱料”,之后“出锅”,消费者就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麻辣烫”。
一大锅“麻辣烫”。
图源:甘肃省博物馆
不仅如此,该系列毛绒玩具在天猫旗舰店开启预售后,一周内有近20万人涌入抢购,推动店铺成交量同比暴涨343%。
细数近年来“出圈”的文创产品,不难发现,它们中很多都因有分享价值、情绪价值而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引起年轻人广泛讨论和自发宣传,从而在社交媒体掀起一波波“流量”热潮。
苏州博物馆毛绒文创产品。
图源:苏州博物馆
有媒体认为,毛绒文创销售过程中“过家家”的互动感、参与感给了消费者更多情绪价值,有情节、有仪式感的购买场景,更能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也更容易形成记忆点,赋予文创产品更多流量传播效能。
大相文博联合创始人张博表示,当一个产品被生产出来,接受者参与其中才形成完整的作品,“过家家”式的模拟制作体验让肉夹馍玩偶变得完整。小小的互动过程,让购买者沉浸式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文创产品创作者售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文化与交流。
苏州博物馆的毛绒文创“蟹黄黄”。
图源:苏州博物馆
今年5月,中消协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也指出,近年来,出现了消费者为获得某种情绪或情感的满足而消费的现象。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的消费热点。
重品质、重文化、重创意
毛绒文创才能火得长久
根据《2024年文创行业报告》,90后和00后是文创消费的主力军,那么年轻人为何越来越喜欢博物馆文创呢?“有意思”“有审美”“能社交”成为主要原因。
甘肃博物馆的麻辣烫玩偶等文创玩具和销售形式的出现,以独特的创意将美食与文物形象结合,打破了人们对文物的刻板印象,让文创产品不再是枯燥的历史复刻,而是充满趣味的生活用品或小摆件。
新疆文创·馕叔。
图源:小红书@新疆文创
在审美方面,无论是丑萌可爱的“马踏飞燕”玩偶,还是造型精美的凤冠冰箱贴,都在造型设计、色彩搭配上下足了功夫,既保留了文物的特色与精髓,又以现代审美对作品进行了重新塑造。
当然,博物馆文创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要如何做,才能“圈粉”年轻一代,实现用小文创带动大发展呢?
独特创意是前提。博物馆文创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文物外形,更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再进行创新开发。比如可以将文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具有互动性的文创产品,或者将不同文物元素进行创意组合,开发出全新的形象与产品。
杭州岳王庙版的“葱包烩儿”玩具。
图源:澎湃新闻
文化底蕴是根基。文创产品终究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脱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只是普通的商品。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创开发过程中,要精准地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年轻人在购买和使用文创产品时,能够真正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妙处,从而产生对文化的热爱之情。
情感共鸣是关键。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说,“如果我们不能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历史,我们将失去年轻人,而年轻人,将失去历史。”文创产品要触动年轻人的内心,就要找到与他们情感的连接点,打造共通的语言空间。用他们听得懂、看得懂、愿意听、愿意看的方式,去创作产品,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