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山东故事|“磨”了大半年,集成千卷《齐书》

图片

编者按 泱泱齐鲁,文脉绵长。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力推动文化“两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推出“文化‘两创’ 山东故事”全媒体报道,小切口切入,以点带面,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展现山东坚决扛起文化大省责任担当,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不断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图片

“为了一部《晏子春秋》,我们磨了一个多月。结果是好的,把最好的版本带回来了。”说这话的是齐鲁书社第二编辑室主任刘强。过去大半年,他和团队成员在全国四处奔波,只为“集成”《齐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9月12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策划,以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为学术依托单位、齐鲁书社出版的《齐书》正式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志民介绍,这套书被业界认为是最全面、最系统、最丰富、最权威的齐文化经典文献成果,共选古籍文本382种、2000余卷,成书主体达1096册、4000余万字。

“《齐书》收录的《晏子春秋》两个八卷版本,来自南京图书馆,是其十大珍品古籍之一,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它们是明代前中期的活字印刷本,目前明代活字印刷版《晏子春秋》在海内仅存几部,弥足珍贵。”刘强说,起初对方不轻易示人,对提供底本扫描文件并不积极,“但我们不放弃,锲而不舍地积极争取,用真诚和热爱打动了对方,这一版本成功收录进《齐书》。”

“这是苦尽甘来的喜悦,但也有无可奈何的遗憾。”刘强举例说,某图书馆收藏了一部古籍的抄本,带有名人题记,正是编书所需。“但对方以‘这一孤本的唯一收藏机构’为由,一直不松口,不愿意让这部书公之于世。”刘强叹了口气说,只能另寻相近的替代版本,好在最后收录的版本质量也很高。“总想尽善尽美,但实现起来不可能没有遗憾。如果能成功收录最初的版本,无疑会更好。”

刘强等出版社工作人员“主外”,全力搜寻最优版本;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巩曰国等学者“主内”,按照编目分头开展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是大家的共同感受。但我们保质保量地推出了这个大部头,靠的就是齐心协力、分工明确、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巩曰国说,“王志民教授作为齐文化研究的开拓者,根据齐文化文献实际情况,将《齐书》分为‘齐学编’‘齐史编’‘齐兵书编’‘齐科技编’。我们多线并行,遇到拿不准的地方,积极向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咨询请教。最终,这套书与大家如约见面。”

图片

盛世修书。“我们首先要正确评价齐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齐国政治、思想、军事、科学等方面的辉煌业绩,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认识、认真扎实地研究、挖掘、展现、传承齐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担负的历史责任。”王志民说,齐文化研究,道路会越走越宽,未来的成果会很丰硕,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会取得更多令人满意的成绩。

(大众新闻记者 刘一颖 纪伟 黄露玲)

相关阅读:

文化“两创”山东故事①|用年轻心吸引年轻人,皮影戏也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