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不能困在算法里 | 新京报社论

算法运行的规范性,必须与其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介入程度相匹配。
图片▲算法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图/IC photo
新京报社论
算法“偏好”不能任性了。

11月24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要聚焦网民关切,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算法作为一项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其具体运行所依赖的模型设定、数据分析等,归根结底为“人”所主导。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算法应用在优化互联网体验、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有目共睹。

但与此同时,受网络平台价值偏好等因素影响,算法在实践中带来诸如制造“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操纵榜单等问题,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可以说,由算法所制造或强化的负面影响,并不是虚拟的,而是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质量。

此次专项行动,就是在此前治理的基础上,瞄准社会关切,针对算法典型问题的又一轮治理规范。

时至今日,算法的影响力已延伸至社会方方面面,不仅关系到用户的体验感和权益,也与传播秩序、利益分配,甚至是市场公平竞争息息相关。因此,算法运行的规范性,必须与其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介入程度相匹配,其运用逻辑和导向,不能只服膺于平台需求,更应在兼顾公共利益上,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在很大程度上说,加强对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的治理,也是倒逼平台经济走出某种路径依赖,构建新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

要知道,网络平台在算法运用上的“偏好”,表面上是平台“价值观”的外化体现,本质上还是由发展路径和盈利模式所决定的。以此次六大治理重点任务之一的“防范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为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年来“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话题。

这次通知中明确提到,严防一味压缩配送时间导致配送超时率、交通违章率、事故发生率上升等问题。而现实中,一些平台一味追求配送速度,目的就是为了片面提升配送量和打赢竞争中的“速度战”。算法在最大化满足平台利益的同时,放大了对劳动者权益乃至公共安全的伤害。

因此,设计一个更为健康、合理的平台算法模型,就必须加入公共安全、企业社会责任等考量因素。

此外,通知提出要实现算法的公开透明,一些具体措施要求中也包括,全面公示热搜榜单算法原理,提升榜单透明度和可解释性,详细公示时间预估、费用计算、路线规划等算法规则等,这对平台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样重要。

一方面,算法公开透明,杜绝“黑箱操作”,是端正算法导向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也利于公众更客观地看待算法和平台的运行机制。这对增进公众对平台的了解,拉近平台与公众的距离,提升平台形象和公信力,大有裨益。

需要指出的是,新一轮针对算法典型问题的治理,不应被误读为是对平台经济发展的规制。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发展平台经济事关扩内需、稳就业、惠民生,事关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统筹指导。

此次通知也明确要求,要依法依规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网站平台进行处置处罚,精准区分违法违规情形、影响、性质,实现宽严相济、过罚相当、有力有效。

种种政策信号都表明,推进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平台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让其不再被算法“困住”,从而更好造福于民生福祉。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