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成果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礼国介绍,大会成功转化了一连串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比如,在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中,410个项目取得成果转化,累计撬动社会投入34.9亿元,帮助企业解决难题181个。
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以“追求卓越·智创未来”为主题,于11月22日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决赛,设主体赛和专项赛2个赛道,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绿色环保、综合领域8个专业组进行比赛。专项赛为数字技术工程师专项赛。
大赛启动以来,累计吸引来自31个国家(地区)1075个项目(团队)报名参赛,经过5个月的层层比拼,巅峰对决,现场最终决出了主体赛金奖2名、银奖4名、铜奖6名、优胜奖4名。其中,“应用于智能制造的人工智能化良品率解决方案”和“AI-ToF处理器芯片产业化”项目分别获得揭榜攻坚赛、创新挑战赛金奖。
在揭榜攻坚赛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组,来自中冶赛迪的庞殊杨及其团队带来了“基于机器视觉的钢铁冶金视觉智能感知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
转炉炼钢是钢业制造中重要环节,炙热的铁水将在这个环节中蜕变为钢水,而转炉的火焰是判断炉内反应情况的关键讯息。“过去这个环节只能由人工完成,工人需要长时间对1600℃的火焰进行观察,一方面火焰明暗变化剧烈,长年累月会损伤视力,另一方面凭借人工观察可能会存在质量波动情况,我们的技术可以将工人们的双眼解放出来,进一步稳定质量节约原料。”庞殊杨说,项目作为软硬件一体的系统平台,可用于钢铁冶金领域多个应用场景。通过将一体化智能相机与AI智能算法结合,动态还原火焰细节,并能快速识别冶炼过程中的溢渣、喷溅及返干等异常情况。生产环节不仅多了双“眼睛”,做到智能感知,甚至多了个“大脑”,可以辅助决策、替代人工。
庞殊杨介绍,该技术是基于中冶赛迪在钢铁冶金行业的领域知识,引入AI+智能制造技术自主研发而来,项目团队成立于2021年,有80余人,主要研究机器视觉在工业领域的运用。目前技术成果有着广泛成熟的运用,已在全国50多个工厂落地实施1000多套设备产品,下一步着手向海外布局推广。
“全程参与下来,还是收获满满,路演促使我们不断打磨项目做好展示,专家评委们的点评提问也极具专业性和针对性,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和思路。”庞殊杨说。
“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是大赛的核心目标。”大赛执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大赛超过55%的项目已取得成果转化实质性进展,撬动社会投入近100亿元。除了十佳成果转化奖项目以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有3个决赛项目在大赛执委会成员单位北碚区落地。
“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我们希望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帮助解决一批技术难题、激活一批资源力量、落地一批优质项目、集聚一批工程师人才,实现以赛聚才、以赛促研、以赛兴业。”大赛执委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大赛取得了新的更大突破,工程技术攻关需求数量同比增长25%,创新挑战赛项目申报数量同比增长38%,参赛项目成果转化率提高至55%。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