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叶嘉莹:她就是一尊水月观音,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渡己渡人

图片
2020年,一部得分很高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的就是她的故事。
2019年,94岁高龄的叶嘉莹卖掉了北京的祖宅,把这笔钱捐给了南开大学,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当深闺小姐遇上古诗词   

北京的西单再往西走,察院胡同里有个热闹的大杂院,那就是叶嘉莹祖上的房产。
图片
▲ 察院胡同23号,叶嘉莹童年的旧居,斑驳古旧,草木深深
在咸丰、同治年间,它还是一栋非常清净的四合院。院子的主人名叫叶赫那拉·联魁,是叶嘉莹的祖父,也是朝廷的二品大员。
“叶赫那拉”这个姓您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就是慈禧太后姓的那个“叶赫那拉”!
先祖是个贵族,后人也没有辱没祖宗的门面。叶嘉莹的父亲毕业于北大的英文系,在一家航空公司工作,是个妥妥的“国际化”人才。然而,叶嘉莹从小受到的教育却并不“国际化”。
图片
▲ 幼年时代的叶嘉莹(中)
父亲的教育理念是“新知识”、“旧道德”,除了必要的家族活动,叶嘉莹几乎没迈出过家门。四四方方的院子框住了她一整个童年,同龄小孩喜欢玩的东西她一概没碰过,读书就是她唯一的娱乐。
所幸,这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小姐确实在书里找到了她的广阔天地。
小时候,叶嘉莹最喜欢坐在院子的枣树下面,捧一本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一边读一边背。背得多了,她就无师自通地写起诗词来。
等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她就可以自如地化用李白诗歌里面的意象,写出酷似古人的诗了。
图片
▲ 叶嘉莹旧照
 1941年,叶嘉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辅仁大学中文系。大二的时候,她选修了一门名叫“唐宋诗”的课程,教书的先生是大名鼎鼎的大学者、大诗人顾随。
顾先生讲课讲得非常好。他从不照本宣科,总是在课上和学生们分享读诗的体会,还鼓励学生们自己去创作。
图片
1943 年,顾随先生(前排坐者)
与叶嘉莹(二排右一)等学生合影
受到老师的鼓舞,叶嘉莹总在课后把自己写的诗交给他看。顾随第一次拿到叶嘉莹的诗一看:嘿!这小姑娘写得真不错,和我的风格还有点像!于是每次他都会对叶嘉莹的诗细心点评。
慢慢地,改动越来越少,后来,顾老师甚至会专门写诗与这个得意门生唱和。可以说,这俩人,是师生,也是知己,叶嘉莹也算是继承了国学大师顾随的衣钵。
图片
▲ 叶嘉莹以第一名成绩从辅仁大学毕业

婚后变故,寄人篱下  

叶嘉莹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学教书。在这时,她遇到了生命里最大的劫数。这个人让她离开大陆,开始了贫穷、痛苦的日子。他是谁呢?

一握临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净尘埃。

这是叶嘉莹在2008年写下的诗句。
对于丈夫的离世,她只是淡淡地在诗里说了一句:算了吧,让一切就这样过去吧。我忘却你,如同我拂去心上的尘埃。
对于相伴自己半个多世纪的丈夫,她为什么会用这么漠然的语气去描述呢?
这就要从叶嘉莹24岁那年说起了,当时,事业正处于平稳期的叶嘉莹突然做了一个决定:结婚!而且还是离开北平、远嫁到南京去。
图片
叶嘉莹结婚照
按说能让大才女死心追随的男人,一定是个青年才俊吧?还真不是,在求婚的时候,这个男人甚至连个像样的工作都没有。
他叫赵钟荪,是叶嘉莹一位英文老师的堂弟。在一次拜年的时候,赵钟荪见到了叶嘉莹,对她一见钟情,然后就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然而,由于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叶嘉莹是个非常木讷又害羞的姑娘。
哪怕读了大学,社交圈子也还是窄得可怜。所以,当赵钟荪对她直白又热烈地表达感情、甚至向她求婚时,饱读诗书的她也不知该如何处理。
更棘手的是,赵钟荪当时失了业,亲戚给他介绍了一个在南京的工作。如果赵钟荪答应了,就能在国民党海军里做事,但是他死活不去,声称娶不到叶嘉莹就不去工作。叶嘉莹一听这话就心软了,便答应了他的求婚,和他一起去了南京。
按理说,痴情男子终于抱得美人归,叶嘉莹应该被宠成个小公主才对。但是,时势却不允许。
那可是1948年,正是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最混乱的时候。叶嘉莹婚后不久,国内的政治局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得不跟随赵钟荪一起撤退到台湾去。
经人介绍,叶嘉莹在台湾彰化女中找到了一个教职。夫妇俩生活渐渐稳定,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图片
叶嘉莹、丈夫赵钟荪及两个女儿
1949年底的一天,赵钟荪在探望妻女的路上被突然截住、抓进了监狱。怎么回事?原来,国民党在撤退台湾后,进行了多次大型的间谍筛查活动,赵钟荪作为怀疑对象之一,被关进了监狱接受盘问,而且,这一关就是三年。
没办法,叶嘉莹只好抱着吃奶的孩子去高雄投奔丈夫的姐姐,过起了寄人篱下的日子。房子不够住,她就只能在走廊小心翼翼地打地铺。好不容易挨到丈夫出狱,却发现长久的牢狱生活已经彻底改变了这个男人。
赵钟荪开始酗酒,还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叶嘉莹发火。一次,叶嘉莹下课太晚没时间做饭,赵钟荪自己也不说给自己和孩子做饭,就生等着叶嘉莹回家,然后当着她的面把所有的锅碗瓢盆全都摔在地上,还对着她大喊大叫。
而且,丈夫出狱后找不到工作,叶嘉莹的经济压力更大了。当时,她穷得连个冰激凌都没钱给女儿买。面对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孤独,叶嘉莹只好把她的痛苦都写进诗里。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然而,哄睡了女儿,咽下了泪水,第二天站在讲台上的又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叶先生”。
图片
1956年在台北教主日学
晚年的赵钟荪看到妻子讲课的视频,感到十分震惊,他甚至无法相信,视频里那位气度非凡的女学者竟然就是他每天恶言相向的妻子。他甚至问叶嘉莹:“我也去听你讲课好不好?”

喜得机遇,名满全球  

在旅居台湾的岁月里,叶嘉莹不仅课教得好,诗词研究渐也入佳境。正在这时,台湾大学找到叶嘉莹,说有个难得的机会给她。这是个怎样的机会呢?

异国霜红又满枝,飘零今年更甚时。

初心已负原难白, 独木危倾强自支。

这是叶嘉莹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书时发出的感慨。被迫离开故乡的她,现在又要离开祖国,定居在这个飘满红叶的国家。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简称UBC,是温哥华最好的大学之一。这份工作看上去也很体面,但其实,叶嘉莹一开始的目的地是美国。
怎么回事?我们接着台大的那个“机会”说。当时,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台湾大学有一个互换教授的项目,台大就派出了叶嘉莹。
图片
▲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叶嘉莹
两年的交换时间里,她的课在美国吸引了一大波粉丝,其中还有一位是哈佛大学的教授!
叶嘉莹回到台湾后,那位教授再次邀请她去哈佛教书。然而,在加拿大转机时,叶嘉莹的美国签证出了问题。
眼看签证问题一时半会弄不完,她就暂时接受了加拿大UBC的邀请,在那做一年的交流。没想到,半年后,UBC直接给了她终身聘书,叶嘉莹就这样留在了温哥华。
可能有人会问:能够接连被北美三所名校看中,叶嘉莹的学问究竟厉害到了什么程度?
说起来,叶嘉莹不仅继承了老师顾随的学问,还学会了老师的授课风格。诗,这种中国人理解起来都很困难的东西硬是让她用英语、给外国人讲出了花。
通过深入浅出地解释诗句里面的典故,她逐渐构建起了一个中国传统诗学的知识网。当时,大量热爱诗词的人士从校外赶来,只为旁听叶嘉莹的课程。无论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年轻的学生、还是海外的学者,都能从叶嘉莹的课里受到启发。
图片
1987年叶嘉莹在南开开设的唐宋词系列讲座
更奇妙的是,在授课时,叶嘉莹本人就会和诗词高度融合,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
比如,每当叶嘉莹讲起豪放派的词人辛弃疾,她的眼中就会闪烁起隐隐的光芒。那些英雄不得志的词句被她抑扬顿挫的语句一讲,就让人觉得裹挟着风雷的辛弃疾站到了自己的面前,一边远望山河,一边抽刀出鞘。
然而,讲完了课,那个温温柔柔、好声好气的叶先生就重新回来了。还是一身素雅的长裙,静静地站在讲台上,仿佛刚才那个金戈铁马英雄词人从没有出现过。
在加拿大教了九年的书,叶嘉莹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手头也富裕了一些。正在这个时候,叶嘉莹听说国内结束了十年动荡、很需要教师。于是,她就动起了回国的念头。

弱德之美,自渡渡人  

叶嘉莹提出回国教书的申请后,各地的高校都向她伸出了橄榄枝。那她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在南开大学任职呢?

天池若有人相待,休说行程归不归。

遥远的天池毕竟只是庄子的想象,对于叶嘉莹来说,下了飞机,回到祖国大陆,最能勾起她乡愁的,还是眼前这个叫李霁野的老人——
久别重逢,叶嘉莹得知曾经教授自己外文的李霁野老师去了南开大学,便也申请到南开教书。
图片
1979 年,叶嘉莹(前排右二)抵达天津
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
就这样,历经文化浩劫、一片荒芜的南开迎来了叶嘉莹。在南开,叶嘉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倾囊相授。
她开设了很多门课,其中最有名的一门叫《汉魏六朝诗》。每次上课,能容纳三百人的阶梯教室都会被挤得满满当当,蹭课的人能从台阶上一路坐到教室门口。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中文系专门给这门课安排了“听课证”,才稍微缓解了一点。
图片
▲ 90多岁时叶嘉莹在南开讲座,两个多小时中间,她谢绝了学生递来的椅子,“站着讲课是对诗词的尊重”  图源/南开大学新闻网
在繁忙的课业之外,叶嘉莹还没有放弃她的另一个理想,那就是:让小朋友们爱上古典文化。
图片
1997年,叶嘉莹在温哥华为幼儿讲古诗。
孩子们喜欢什么呢?自然是好玩的东西!为此,叶嘉莹专门给孩子们设计了一门课,叫“古诗唱游”,她把晦涩难懂的古诗变得像唱歌一样简单好玩。她相信,唱着唱着,孩子们就会从心底觉得感动。
图片
古诗词就是有这样的魅力:无论什么时代,无论男女老幼,只要用心吟诵,它总能激发起人类情感的共鸣,这一点,叶嘉莹本人就有着切身感受:虽然在事业上,她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她的人生并不算幸运:一生漂泊、婚姻不幸,晚年她的大女儿也因意外突然离世。
从她自己写的诗作中就可以看出:是古典诗词在她最痛苦的时候给了她精神上莫大的宽慰,古代文人深邃的精神世界也帮助她看淡了生死无常。
高龄的叶嘉莹依然孜孜不倦地站在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线,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诗词的美好。
我们习惯将具有很高学识素养、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称为先生,不论性别。叶嘉莹被冠以先生之名当之无愧。
图片
叶嘉莹先生
那部讲述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引用的唐代诗人于良史所写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图片
或许,水中月恰恰就是叶嘉莹人生的写照:作为引领无数人通往古典诗词世界的“掌灯人”,她宛如一尊水月观音,一生都在苦水里渡人。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源及记者、编辑等信息)

内容来源:BRTV动听天下

编辑:盖盖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