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黄佳:中国舞剧的春天来了!

皮娜·鲍什的《春之祭》非洲版刚在沪掀起舞剧观赏热潮,杨丽萍的《春之祭》下周起又将在东艺上演。而本周末,其代表作《孔雀》则亮相于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当前,中国舞剧的蓬勃春天已然来临。

图片

影视,一度让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复兴”——如戏曲、杂技、评弹,甚至后来的相声、小品等都通过方寸屏幕等各种大众传播形式广为传播。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中有京剧;在张艺谋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中,看到毕业于北舞附中的章子怡跳了水袖舞……在《封神榜》甚至《甄嬛传》中也都一定程度上复原了中国古典舞。舞蹈在汉唐达到鼎盛,在敦煌壁画里更可以看到当时舞蹈对于整个唐朝艺术的影响。

近现代的舞蹈受到芭蕾、现代舞的影响,诞生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融合了芭蕾和现代舞的舞蹈教育也逐渐在中国形成了体系。但是也好像是在最近的几年,真正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舞蹈和舞剧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找到属于自己的受众,完成了在更大舞台的亮相和转型。

舞剧《咏春》新近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九歌》收获了超高的人气,皮娜·鲍什版《春之祭》与杨丽萍版有什么区别?探讨中国舞剧的特色和未来正当时。现代芭蕾的定义,是《春之祭》给的——它打破了古典芭蕾群舞整齐划一的舞蹈语汇,开创了一种以舞蹈直抵心灵的更奔放的舞姿和更有现实意义的形式。从这部舞蹈诞生开始的111年间有50多个版本。杨丽萍的版本值得一看。皮娜·鲍什在她的版本中探讨了复杂的情感和快速转变的情绪,特别是恐惧。杨丽萍则说,“西方表现女人献祭是一种恐惧和矛盾的心情,但在云南少数民族里,更有一种牺牲小我、救赎大家的意思。”她的版本通过东方视角重新解读了舞剧的意义,将被动献祭转变为主动救赎,展现了东方文化中对生命哲学的不同理解。她的舞台是丰富的,充满着力量的,使用了朱红、漆黑、钴蓝、土黄的浓烈色块,强化了生命转化、能量守恒,极具中国特色。杨丽萍版的编舞不仅充满力量感,还融合了藏族舞蹈与现代舞,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表达。这种独特的导演手法,使得《春之祭》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触动,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艺术上的融合与碰撞。

图片

舞蹈和舞剧是舞蹈艺术的两个不同领域,都是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故事或想法,但是舞蹈不一定需要完整的故事情节。而舞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必须通过连贯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来传达主题和情感。在内容上,舞剧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故事线和角色设定,通过舞蹈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类似于戏剧。综合来说,舞剧是通过舞蹈来讲述故事,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和戏剧性。

《咏春》就是舞剧里的代表作,它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武术与当代舞蹈语言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做到了跨越国界的感染力,展示了中国武术的精髓,同时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该剧有着双线叙事,“叶问的故事”和“记录叶问故事的人的故事”,有一种同频共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剧情有更复杂的回味。《咏春》活化了非遗“香云纱”和“咏春拳”,推动非遗年轻化。这种对非遗元素的活化处理,不仅让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也为现代舞台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现手段。这种融合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舞武结合”的语汇,这种结合既有力量之美,又有抒情之美,贴合人物身份,提亮角色质感,为现代舞台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咏春》的音乐也具有很强的舞蹈性,运用了现代节奏与古典音乐交汇杂糅,释放浓浓新意。

图片

当然我们也有《九歌》这样的舞蹈诗歌作品,把诗歌这一个艺术载体引入舞蹈,带来更多探讨中国艺术的留白和意境之美。这种形式更注重诗意和情感的表达,而非传统的故事情节。该剧取材自屈原的《九歌》,以上古之神全新的精神和形象,抒写了当代人对生命情感的表达。“云中君”“河伯”“司命”等众神不再遥远,他们有了具体的形象,有了形态,有了情感,是一种人类对精神边界的探索,尤其是在国风和中国文化越来越被接受和推崇的当下。

任何经典的作品,都与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者的审美高度以及新时代的新媒体手段有关。在漫长的艺术长河里,有不断被借鉴被超越的经典,有遗珠,也有短暂的时代产物,但是相信创作者的能力,相信舞者的个人魅力,相信跨越不同国度的人间共性,都会促成更多令人喜欢的作品。现在正是中国舞剧的春天,接着还会有繁花的盛夏和硕果累累的秋天……(黄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