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回响》:为创造山乡巨变的奋斗者立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发生了山乡巨变。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奋斗者。10月,入选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的《远山的回响:谱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一书便是央广网记者深入农村一线,蹲点采访调研奋斗者的作品集。

图片

对此,该书策划编辑李猛慨叹,又是一个意外的故事。能够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出版单位精心组织上报的2528种主题出版选题中,成功入选为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171种)之一,实属不易。有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所认为,“作为一本记录乡村振兴成果的书籍,《远山的回响》所涉及的乡村振兴人物典型和成功经验,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聊天聊出的大选题

那么这个意外的故事是怎样的呢?李猛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讲述了这一过程。2024年1月7日,李猛在北京方庄书店参加一个活动,在那里他认识了央广网副总编辑伍刚。因为两人的回程几乎同路,他们从书店出来后一路开聊,分手时竟然聊出了一个主题出版选题,便是日后出版的《远山的回响》。

李猛说:“记得当时,我对伍老师说我喜欢做书,尤其迷恋做主题类好书。看到我对于书的热情,伍老师便转了几篇央广网关于《远山的回响》的专题报道给我。我详细阅读后,感觉这个选题值得深度挖掘,并迅速向中华书局提交选题立项申请。”

让李猛开心的是,中华书局的领导一致同意此选题,1月19日便顺利立项。这样的立项速度,在李猛看来,和编辑对于选题的整体理解,对于自家出版社的出版定位和风格要求,对于市场风向的敏锐捕捉,对如何做一本好书的深刻理解和有效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

李猛的自信,还来自于他对此选题的把握。《远山的回响》一书内容来自央广网于2020年11月开展的《远山的回响》系列报道,该报道以差异化、新鲜感为报道宗旨,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手绘创意等多种形式,推出了30位鲜活的“新农人”“新农民”。这些带露珠、沾泥土、冒热气的鲜活人物,引发了广大受众的共情共鸣。

书籍也是城乡桥梁

如何用书籍的形式呈现《远山的回响》?照搬原稿吗?李猛对此否定。他说:“由于原文文字采写比较到位,人物形象比较立体饱满,有变为书稿的良好基础,因此我仅在内容上着重优化了个别文章标题,在版式设计上下了些功夫。同时设计上尽量增加文化含量、厚度和时代品位。适度选图,增强图文互动关系,但没用四色印刷,网稿中很多视频等素材也未用。一句话就是把书的感觉和味道做出来。”

在编辑《远山的回响》过程中有两个“新农人”给李猛印象深刻。一个是创业失败返乡疗“伤”的沈丹。沈丹的抖音号“乡愁”拥有粉丝1900万,视频大多能获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点赞。其实,沈丹是一位在外创业失败,不得不回到乡村的二次奋斗的女性。另一位是北京名校毕业的“新农民”王婧。王婧放弃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工作,来到密云水库南岸的金叵罗村,与村民一起发展绿色农业。“这两个人是全书30位奋斗者的缩影,他们都体现了抉择后对梦想的坚持。”李猛说。

这也是中华书局决定以书籍的形式为创造山乡巨变的奋斗者立传的初衷。中华书局期冀这本书能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使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关注乡村、热爱乡村,进而投身于和美乡村建设中的美好愿望。

好选题也有编辑经

“好选题遇到合适的编辑,好的内容加上好的配合,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这是李猛10余年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心得。

谈及编辑这个角色,李猛描述图书编辑的日常状态是,无论走到哪里,书包里都会带一摞稿子,至少一支有色笔,随时看随时改。上下班路上看,回家饭后睡前看,参加活动间隙无聊时看,节假日最好哪儿都不要去……“就《远山的回响》而言,4月22日我跟伍老师说书稿已经排版设计好正在加工中,其实从4月16日集体外出学习时就开始了。我把稿子塞在双肩包的最里层,在去江浙的夜火车上和旅游大巴车上看了不少。”李猛笑道。

针对编辑该如何把握主题出版选题,策划有多部主题图书的李猛说,个别出版社和编辑无法精准识别,主要是欠缺一些策划的意识,导致有的重要选题被当作一般选题,甚至当成自费书选题来看待,白白浪费内容。“我会把每一本经手的书进行全方位的提炼策划和精准定位,最终做出超越作者想象和期待的效果。最关键的是,对于有潜力、有价值的内容,一定要让它创造性转化,实现图书对读者有用的价值。”李猛说。

李猛的这种编辑理念或许是《远山的回响》能够成功入选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重要因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