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山村一个月出现五千多名“云村民”,可云上认领千年古道蹄窝

全文3401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与北京市西城区的居民通过一款名为“水峪嘴云村民”的小程序实现线上互动,共同关注京西古道及古道上的蹄窝。

02水峪嘴村位于京西古道旁,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多年来鲜为人知。

03陈闯作为水峪嘴村第一书记,通过与中关村街道结对共建,引入数字技术开发机构,将京西古道及蹄窝搬到线上。

04由于此项目,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有5241人注册成为“云村民”,来自全国20多个地方。

05作为“云村民”,用户可以加入古道社区、了解水峪嘴村的故事、与村民互动、成为志愿者保护古道,甚至在线上认领属于自己的蹄窝。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古道西风瘦马的吟唱声,伴随着千年不绝的驼铃,响在王元山儿时的记忆里,也响在李晨梦想的远方。

王元山是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人,在这个京西古道边的小山村里生活了66年。李晨是北京市西城区人,30多年的人生中,从未来过这座大山中的村庄。

2024年10月底,一款名为“水峪嘴云村民”的小程序上线,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两条原本不会交会的线,忽然就有了交集。

图片

水峪嘴云村民小程序。屏幕截图

她的梦想,是他的故乡

李晨曾许多次从水峪嘴村外的国道上经过,每次都是匆匆掠过,一路进山,探访山里的古村落,寻找千百年的古迹。她之前不知道,只要转过一个小路口,越过一座小桥,就会和一个诗意的山村相逢,和一条千年的古道相遇。

水峪嘴村位于妙峰山下,是一个传统的北方村落,在建成新村之前,村里人住在两条相邻的山沟里,陡峭而曲折的沟里,石头民居依山而建,一条古道穿村而过,一头是北京城,一头是绵延不绝的群山。

图片

水峪嘴老村。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京西古道,一个许多北京人也会觉得陌生的名字,但在过去上千年中,它是连通中原与大漠最重要的通道,也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往来的纽带。一千多里的京西古道,散布在京西群山中,大漠的货物、往来的商旅、戍边的军士,都从这里经过,千年不绝的驮马,在青石道路上,留下许许多多深深的蹄窝。

在王元山年轻的时候,这条古道上还有驮马往来。那时候村里开矿,山外的设备、山里的矿石,最初都要用驮马运输,长长的驮马队伍行走在古道上,穿过群山与村落时,一路上遗落无数叮叮当当的驼铃声,被山里的孩子捡起来,收藏在儿时的记忆中。

对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李晨来说,古道、山村、驮马,只在古诗里看到,但她从没想过,几百年前,马致远写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地方,就在京西山村中,距离水峪嘴村,只隔着一个山头。

千年历史,深山人未识

然而,穿越千年的京西古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没落了。2024年5月,陈闯忽然有了一个想法,把京西古道以及古道上的蹄窝和村庄,搬到数字世界,搬到元宇宙中。无远弗届的互联网,没有距离的数字世界,或许能让山里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陈闯是水峪嘴村第一书记,来到京西山村后,他一直觉得,京西大山里的宝藏,被埋藏太久了。

一张绵延千里的交通网,一部延续千年的交通史,有多少故事被岁月淹没?就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说不清楚。出生在水峪嘴村的郝颖,在村里生活了20多年,她也不知道,山里的青石路,人们已经走了一千年。她熟悉古道上密密麻麻的小坑,那些小坑有成年人巴掌大小,深浅不同,最深的可以竖着放进去一只手。从大人的口中她得知,那是骡马行走踩出来的痕迹,但她从没想过,究竟有多少骡马经过,才会在坚硬光滑的青石上,留下如此深的印记。

图片

水峪嘴村山后的京西古道。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从当水峪嘴第一书记的那天起,陈闯就想让更多人知道这里,了解京西古道,了解古道上的蹄窝,也了解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家。

数字技术,成为了陈闯实现梦想的桥梁。陈闯看到,几年前,就有学者将乡村搬到数字世界,打通城市和乡村的空间距离,吸引城市居民,成为线上的“云村民”。

这不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但对水峪嘴村来说,却有很多难关——缺乏技术,没有资金,也没有能够执行的人。一直到陈闯通过与中关村街道结对共建,找到中关村一家从事数字技术开发的机构。他们正在探索新技术的落地验证场景,愿意为水峪嘴村打造线上的小程序,把这个大山里的村落,和京西古道搬上网络。

数字技术,助力梦想成真

从2024年5月开始,刘颖和同事们,一次次走进大山里的水峪嘴村,走在蜿蜒的京西古道上,她和她的同事们,在每一个蹄窝之前停驻,测量它们的大小,记住它们的模样,然后再为它们建模,把它们搬到数字构成的虚拟世界。

刘颖所在的研究机构,一直在从事元宇宙的建构,和整个世界相比,一条山路之间的古道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古道背后的故事,是千年流传不绝的文明。

几个月的时间里,一群年轻的技术人员,不断地构建一条虚拟的京西古道,同时更在尝试理解这条古道背后千年的岁月。刘颖还记得,有一回采集数据时,陈闯跟着他们,为他们讲解京西古道上的故事,那一刻,眼前的石板路忽然变得悠远,远到穿越了时间的界限,冷硬的石头仿佛也有了温度,一代又一代跋涉在这条古道上的人们,留在这里的印记被重新发现。古道虽然已经不再使用,但繁华过后,不是寂静,反而愈加厚重。

图片

京西古道上的蹄窝。资料图片

对刘颖来说,这不只是一个历史遗迹的数字化,也不仅仅是一个村庄登上网络,当沉睡的历史被唤醒,当久远的记忆重新泛起,新一代的年轻人们,因此和这座古都有了真正的联系,他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只有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城市中,也生活在城市深藏在历史里的文明之中。

在过去,人们需要走出高楼,在这座古老都城的大街小巷中,在城市之外的乡村和山野中,寻找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历史记忆,感受山乡里截然不同的生活。而当两者之间的距离被数字技术打通,刘颖才发现,那些总以为遥远的故事,近得让她惊异。

云上村民,比现实多十倍

过去几十年中,水峪嘴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北方山村,到改革开放后开矿办厂,再到恢复生态,建立新的产业。村民们搬出山沟,建起了新村,但他们又从未远离这里的大山和山里的古道,他们依靠古道,建起了风景区,整理河滩,打造农耕园,在旧的产业关闭后,又重新捡起了过去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村庄,从这里出发,一路上山,沿着千年不变的道路行去的时候,村里人才发现,这个熟悉的地方,还有很多自己也不了解的故事。

一直到村里建设京西古道景区的时候,郝颖才知道,这条小时候经常去玩的石板路上,还有那么久远的历史,曾有过那么繁华和热闹的景象。那时候,她已经上了大学,进入了城市,回村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但了解村庄的渴望,却越来越强烈。

当“云村民”的小程序上线时,郝颖忽然觉得,仿佛忽然就回到了村里,城市和乡村,现实的生活和儿时的记忆,在手机屏幕上重合,家,不再远了。

图片

2024年10月,京西古道旁的古道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陈闯邀请了很多人注册,最开始是朋友、同事、亲戚,被吸引的人又传播给更多人,从10月底上线到11月24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有5241个人注册,他们来自全国20多个地方,但在云上,却同是水峪嘴村的“云村民”,这个数字,比村里原本的居民多了十多倍。

几乎在“云村民”上线的第一时间,陈萌就注册成了村民,生活在门头沟区,陈萌去过很多次水峪嘴,也走过很多次古道,她总是觉得,自己了解这个村庄,也了解这条古道,但却从没有真正走进这里。而如今,当她也成为这个村庄的一员时,才知道,自己真的靠近了这里。

在古道上,认领一个蹄窝

在北京,成为一个山村的“云村民”,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注册成为“云村民”后,可以加入古道社区,了解水峪嘴村的故事,和村民们互动,可以成为志愿者,走进京西大山里,保护传承千年的古道。

每一个“云村民”,都可以在线上认领一个属于自己的蹄窝,可以多人同时认领同一个蹄窝,可以在线上小游戏中守护蹄窝,也可以走进真实的古道,按图索骥,寻找在现实中的位置。

京西古道上蹄窝遍布,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曾经历千年的风霜和磨砺,但它们究竟有多少,每一个都是怎样的?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村里开始为区域内的352个蹄窝建立自己的详细档案。陈闯说,许多年前,村里曾经做过一次简单的统计,但早已经没有了具体的资料,这一次,算是真正摸清了“家底”。

图片

2024年8月,研发团队在京西古道上采集数据,准备为古道蹄窝建模。受访者供图

从一个来旅游的观光客,到成为村民中的一员,陈萌再一次走进水峪嘴村、踏上京西古道时,忽然发现,这里和以往的印象完全不同了,尤其在寻找自己守护的那个蹄窝时,那些形状各异、深浅不同的蹄窝,都变得生动了起来,每一个蹄窝,仿佛都有自己的性格,都在讲述千年流传的故事。

陈闯还记得陈萌找到蹄窝时的情景,在曲曲弯弯的青石路上,在密密麻麻的蹄窝中,一个个寻找,当最终找到的那一刻,惊喜的不仅是陈萌,陈闯也同样很激动,“特别有感染力”。

对陈闯来说,这是城市与乡村的交会,是现代与传统的融合,是500多位村民和5000多位云村民的相逢。但这只是开始,在这个村庄里,在这条古道上,他还有许多新的想法,想把京西大山里,绵延千年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 背景链接

云村民:扩大的村民圈

云村民是数字时代乡村振兴的产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乡村实景搬到线上,并且向社会开放注册,让城市居民可以注册成为云村民,获得诸多村民资格和权利,目前在我国闽浙等地都有实践,既让城市居民的乡愁有寄托之地,也可以为村庄发展带来人才、理念、消费、投资等各种发展的资源。

京西古道:沟通南北的网络

京西大山中的千年交通网络,全长600多公里,有商道、军道、香道等,如一张大网,分布在门头沟群山中。其中的绝大多数工程是民间组织募化筹资,由当地百姓进行施工的。千年不绝,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京西古道失去了交通功能,但依然是重要的文化奇观和历史遗迹。

蹄窝:千年交通史的印记

蹄窝是由骡马等牲畜在石道上长期踩踏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蹄窝逐渐加深。蹄窝的形成与骡马等牲畜的负重行走密切相关,这些牲畜在石道上反复踩踏,形成了口大底小的蹄窝形态。蹄窝见证了古代商旅的繁忙景象,古道上的蹄窝不仅是自然现象的体现,也是人类活动历史的见证。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