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AC2024 | 对话大咖:治疗至简,持久稳控——新型GLP-1RA引领降糖新时代

图片

导语:近日,2024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年会(CEAAC2024)在贵阳成功举办。作为国内内分泌代谢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盛会聚内分泌代谢领域精英智慧,共促内分泌学科高质量发展。


值此重要契机,医脉通特邀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曾天舒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单忠艳教授接受本刊专访,深入探讨糖尿病管理现状、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在 2型糖尿病(T2DM)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临床挑战以及新型GLP-1RA周制剂维培那肽的最新前沿进展。



杨文英教授:抽丝剥茧——GLP-1RA心血管获益与暴露水平密切相关,如何选择合适的GLP-1RA临床使用是关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GLP-1RA心血管获益差异不能单从分子结构解释,与暴露时间和暴露浓度等密切相关




GLP-1RA根据分子结构可分为动物源性GLP‐1(exendin‐4)及其衍生物和人源性GLP‐1及其衍生物两大类。早期多项心血管结局(CVOT)研究结果提示,不同结构的GLP-1RA在心血管获益方面存在差异:人源性GLP-1RA(如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鲁肽)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风险,而基于exendin‐4结构的GLP-1RA(艾塞那肽和利司那肽)的CVOT结果并没有做出统计学差异,故此前有种猜想认为仅人源性GLP-1RA具有心血管获益类效应。然而,随着更多研究的开展,医学界意识到分子结构并不是T2DM患者GLP-1RA心血管获益存异的主要原因。Efpeglenatide(艾培格那肽)是一种基于exendin-4的GLP-1RA,AMPLITUDE-O研究评估了efpeglenatide对T2DM心血管和肾脏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每周皮下注射一次efpeglenatide可将MACE风险降低27%,提示基于exendin-4的GLP-1RA同样可以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风险1。另一项荟萃分析纳入8项在T2DM患者中测试注射或口服 GLP-1RA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基于exendin-4的GLP-1RA与人源性GLP-1RA在降低T2DM患者3P-MACE(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风险方面无显著差异2。因此,GLP-1RA心血管获益的差异不能用GLP-1RA的分子结构是否为人源性来解释,基于exendin-4的GLP-1RA或人源性GLP-1RA都有可能有心血管获益。


那么影响GLP-1RA心血管获益的因素都有哪些呢?首先是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2022年发表在EClinicalMedicine上的一项荟萃分析探索了受试者特征对GLP-1RA心血管获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基线BMI、糖尿病病程、种族均不影响GLP-1RA的心血管获益3。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GLP-1RA可降低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MACE风险,但对合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但未确诊ASCVD的患者无显著MACE获益,提示GLP-1RA的心血管获益与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相关4其次是GLP-1RA的暴露时间与暴露浓度,郭立新教授、潘琦教授和袁明霞教授2022发表于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上的一项研究评估了肠促胰素类药物与MACE风险之间的暴露一反应关系,结果提示GLP-1RA的心血管获益机制与“浓度暴露”与“时间暴露”的双重叠加效应相关,累积暴露剂量可能是心血管结局的决定性因素;当同时考虑浓度和时间时,理论上连续使用使GLP-1/GLP-RA稳态Cmax达到至少307.5pmol/L/d 的肠促胰素药物3.29年可达到显著心血管获益5此外,GLP-1RA的心血管获益与高稳态浓度和长效作用相关。2023年发表于European Joumal of Internal Medicine的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61项接受GLP-1RA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具有高稳态浓度和长期使用的GLP-1RA可更显著的降低MACE风险6





新型GLP-1RA周制剂维培那肽具有心血管获益潜能




GLP-1RA作为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T2DM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患者的一线用药之一7,8,如何合理应用以保障其治疗效果呢?首先应综合考虑患者特点,尽可能选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高稳态浓度的药物,且尽可能使用最大耐受剂量,并延长药物暴露时间,以充分发挥其心血管保护作用。其次,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的T2DM患者既可单独应用GLP-1RA,也可根据血糖控制需求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包括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等)。不过,当与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联用时应注意预防低血糖。并且,临床医生应充分告知患者在使用GLP-1RA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此外,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的T2DM患者应用GLP-1RA的过程中,除了监测血糖和体重变化以外,还应注意监测其血压、血脂、心率等。


目前,国产GLP-1RA类药物的研发开展得如火如荼。令人振奋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GLP-1RA周制剂维培那肽的上市申请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受理,目前正在评审中。维培那肽是基于exendin-4的新型GLP-1RA周制剂,也是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1类新药。作为GLP-1RA周制剂,维培那肽的药代动力学表现出色,稳态血药浓度高,稳态Cmax达29,880pmol/L,在心血管获益的浓度范围内。目前维培那肽的两项关键性临床Ⅲ期研究数据已经公布,证实了维培那肽在T2DM患者中具有优异的控糖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并且可以改善心血管风险因素(降糖、降脂、降压、减重等)9,10具有心血管获益潜能,临床应用前景可期。



曾天舒教授:维培那肽——T2DM患者有效、安全、简便的治疗新选择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GLP-1RA在T2DM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临床应用尚存未尽之需




目前,国内外糖尿病领域权威指南一致强调T2DM患者的“个体化”管理,并将患者依据治疗目标分为两大类:一是以“降低心肾不良事件风险”为目标的患者,例如T2DM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心衰(HF)或慢性肾脏病(CKD)的患者;二是以“降低/维持血糖和体重”为目标的患者7,8。过去十余年间,GLP-1RA凭借着降糖减重、改善心肾结局等多重优势,在T2DM的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改善T2DM患者心肾并发症

近年来,多种GLP-1RA经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具有明确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主要是减少患者MACE风险)11,为GLP-1RA的心血管获益奠定了坚实的循证医学基础。此外,部分GLP-1RA经证实可改善T2DM合并HF或CKD患者的心肾结局。值得注意的是,既往GLP-1RA在T2DM患者中的肾脏获益证据主要来自CVOT的次要终点,目前GLP-1RA已有将患者的肾脏结局作为主要研究终点的证据,这为GLP-1RA的肾脏保护作用提供了进一步的循证支持。基于硬核的实力,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GLP-1RA作为T2DM合并ASCVD或高危因素、HF、CKD患者的一线首选药物之一7,8,以改善患者心肾预后。


助力T2DM患者达到并维持血糖/体重目标

对于未合并上述并发症或高危因素的T2DM患者,GLP-1RA的使用旨在帮助患者实现并维持血糖达标,同时优化体重管理。近年来,我国T2DM持续高发,且与超重/肥胖密切相关。大部分GLP-1RA经证实不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还具有显著的减重作用11,部分GLP-1RA甚至已获批减重适应证。总之,GLP-1RA也是以“降低/维持血糖和体重”为目标的T2DM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以为患者长期的代谢健康保驾护航。


然而,GLP-1RA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尚存一些未满足的需求。首先是消化道不良反应,GLP-1RA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上消化道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和下消化道症状(如腹泻、便秘)11;这些不良反应是T2DM患者长期坚持用药的重要障碍。因此,T2DM患者需要使用消化道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的GLP-1RA。其次是药物治疗依从性,国内已上市的GLP-1RA大部分为注射制剂,尽管GLP-1RA注射液已从日制剂发展为周制剂,其使用仍然存在一定的不便性。对于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患者而言,仍然是一大挑战。此外,医生给老年患者使用GLP-1RA时常因为消化道不良反应而存在使用顾虑,因此安全性更好的药物,有助于扩大患者适用范围。





T2DM治疗新选择:新型GLP-1RA周制剂维培那肽




维培那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GLP-1RA周制剂。日前,维培那肽在T2DM患者中的两项关键性Ⅲ期临床研究(Ⅲa和Ⅲb)结果相继发表于《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杂志9,10,两项研究分别由我国内分泌领域专家周智广教授和纪立农教授牵头完成。Ⅲa期临床研究共纳入273例饮食运动干预后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在双盲治疗期随机给予维培那肽150 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或安慰剂治疗24周,随后进入开放延伸期,两组患者均接受维培那肽治疗28周9。Ⅲb期临床研究共纳入620例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在双盲治疗期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随机联合维培那肽150 μg每周1次皮下注射或安慰剂治疗24周,随后进入开放延伸期,两组患者均接受二甲双胍联合维培那肽治疗28周10两项Ⅲ期临床研究结果一致证实,维培那肽单药或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T2DM的临床降糖疗效确切,具有以下特点9,10


快速起效:维培那肽无需滴定,起始就可以直接发挥治疗作用,单药治疗4周时,HbA1c自基线降幅达0.82%;

降糖效果持久稳定:单药治疗第12周时,HbA1c自基线降幅即可达到1.40%;单药治疗24周时,HbA1c自基线降幅为1.37%;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时,第24周时HbA1c自基线降幅为1.27%,并且持续保持稳定直至52周研究结束;

有助于改善心血管风险因素:维培那肽具有降压降脂的效果,并能改善C肽水平和β细胞功能;

安全性好:低血糖发生率低,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与其他已上市的GLP-1RA相比,维培那肽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具体而言,恶心、呕吐和腹泻的发生率均低于8%,这也是其设计为无需滴定规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维培那肽除了上述优势以外,使用也非常简便:一周一次,无需剂量滴定;注射笔两步操作,方便快捷,且装量较低,注射疼痛感低。综上,维培那肽作为新型GLP-1RA周制剂,疗效确切,其特点有助于临床进一步简化治疗方案,提升药物的长期疗效和治疗依从性,为糖尿病患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单忠艳教授:易如所期——新型GLP-1RA周制剂引领T2DM治疗新未来

图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4亿,位居全球首位,其中90%为T2DM;预计20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1.64亿12我国糖尿病流行形势可谓严峻,管理现状也不甚理想,面临血糖达标率有待提升、治疗依从性不佳、合并多重危险因素、心肾不良结局风险高等多方面挑战。调查显示,我国接受治疗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仅50.1%的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7%]13,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治疗依从性欠佳是血糖达标的重要障碍,我国一项纳入 2,236 例社区 T2DM 患者的研究显示,用药依从性不佳患者占 76.52%14。此外,我国T2DM患者常合并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重代谢危险因素,且总体控制情况不佳15,进一步增加心肾事件风险。心肾并发症已成为T2DM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与无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肾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及相关死亡率更高16


近年来,新型降糖药GLP-1RA凭借着强效降糖、改善多重心血管风险因素(如减重、降压、改善血脂谱等)、改善心肾结局等优势11,成为T2DM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实践中,T2DM患者临床特征各异,不同的T2DM患者存在不同的治疗需求。因此,在多种GLP-1RA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更为个体化的治疗选择。例如,非中重度肥胖的T2DM患者应选择减重作用适度的GLP-1RA;重视药物安全性和使用便捷性的T2DM患者(如老年患者)应选择胃肠道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无需滴定的GLP-1RA,以避免患者因胃肠道不良反应或者操作复杂而无法坚持治疗。以“降低心肾不良事件风险”为目标的患者应尽可能选择高稳态浓度GLP-1RA,并尽可能使用最大耐受剂量和延长药物暴露时间,以充分发挥其心血管保护作用。


为了让T2DM患者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治疗方案,GLP-1RA类药物的研发创新从未停止。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GLP-1RA周制剂维培那肽的上市申请已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受理,目前正在评审中。两项关键性临床Ⅲ期研究证实维培那肽在T2DM患者中具有优异的降糖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并且可以改善心血管风险因素(降糖、降脂、降压、减重等)9,10此外,维培那肽使用简便,无需剂量滴定,为T2DM患者提供了一种便捷可行的治疗新选择,有望提升T2DM患者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及生活质量。



结  语


本次访谈通过三位专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GLP-1RA的心血管获益与患者心血管风险分层、药物的暴露时间、暴露浓度等密切相关。GLP-1RA目前在T2DM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如何根据患者特点选择合适的GLP-1RA、优化治疗方案、提升治疗依从性,仍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课题。维培那肽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GLP-1RA周制剂,除了优异的控糖疗效和安全性以外,还具备心血管获益的潜能,为我国T2DM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期待这一创新药物尽早获批应用于临床,惠及我国更多T2DM患者!




专家简介



图片
杨文英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

  • 中日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曾任中日友好医院大内科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 曾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荣誉主任委员。亚洲糖尿病学会(AASD)副主席,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 曾任《中华糖尿病杂志》主编,现任荣誉主编;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执行编委;Journal of  Diabetes编委;《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

  • 曾获全国系统巾帼英雄  、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 2012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13年获首届亚洲糖尿病学会(AASD)糖尿病流行病学奖

  • 201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科学贡献奖

  • 2017年获首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

图片

曾天舒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协和医院
  •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基础学组副组长

  • 中国康复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临床罕见代谢病分会副会长

  • 湖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代谢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 中国微循环学会基层慢病管理专委会常委

  • 湖北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主委

  • 湖北省医院管理学会临床营养管理专委会副主委   

  • Current Medical Science,临床内科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通讯编委

  •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科研伦理学组成员

  • 武汉市医学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湖北省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

图片
图片
单忠艳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 国家卫健委共建甲状腺疾病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甲状腺学组组长

  • 中国内分泌代谢病医师协会副会长

  •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辽宁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 辽宁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主要研究方向:甲状腺疾病,代谢综合征 


参考文献

[1]N Engl J Med . 2021 Sep 2;385(10):896-907.2

[2]Sattar N,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9(10): 653-662.

[3]Diallo A, et al. EClinicalMedicine. 2022 Oct 12;54:101697.

[4]Zelniker TA, et al. Circulation. 2019;139(17):2022-203.

[5]Pan Q, et al. Front. Endocrinol. 2022; 13: 893971.

[6]Bai S, et al. Eur J Intern Med. 2023 Mar;109:79-88.

[8]代谢中心学术委员会, 等.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代谢病管理指南(第二版) [J]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 39(6) : 538-554.

[9]Yan X, et al.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 Jun 7;47:101101.

[10]Cai X,et al.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 Oct 3;51:101197.

[11]司海娇, 肇丽梅, 蔡爽, 等.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用药指导(2023版)[J].中国药房,2023,34(11):1281-1292. 

[13]Wang L,et al. JAMA.2021 Dec 28;326(24):2498-2506.

[14]李洪超, 等. 我国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对临床产出的短期影响研究[J].中国药房, 2019;30(18)2570-2576.

[15]Linong Ji, et al. Am J Med. 2013;126(10):925.e11-22.

[16]Bragg F, et al. JAMA. 2017 Jan 17;317(3):280-289.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