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杨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金鸡湖面,城市的律动蓬勃开启;夜幕降临,灯火璀璨,又是一幅迷人的画卷。从1994年5月12日在湖畔打下开发建设的第一桩开始,苏州工业园区的每一天都在精彩蝶变。
三十而立。作为我国第一个跨国合作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史、奋斗史。
在这片不到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苏州工业园区用30年实现了3个“超万亿”的瞩目成绩——累计实现税收1.09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为苏州问鼎“最强地级市”贡献了重要力量,也成了苏州织就人文经济“双面绣”的明星窗口。
从一片水塘洼地到现代花园城市,从借鉴经验到经验复刻,苏州工业园区做对了什么?
苏州工业园区坐落在金鸡湖畔。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应运而生
——三十年得逢其时
苏州工业园区可谓是含着金汤匙诞生的。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学习新加坡。此后,时任新加坡国务资政李光耀到苏州考察,双方合作建设工业园区由此酝酿。
1994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二,国务院正式批复江苏省政府,明确支持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半个月后,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一项宏大和史无前例的两国政府合作计划”正式开启。1994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在金鸡湖畔破土动工。
方向锚定,一个新园区该如何建设?规划先行,被放在首位。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内率先引入总规划师制度,建立一系列刚性约束机制,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
中新合作区分期开发,首期开发建设8平方公里,70平方公里统一规划。自规划设计之初,园区就秉承适度超前原则,“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规划者们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金鸡湖四周建设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园。
规划有序,推动土地资源的综合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园区借鉴新加坡“白地”“灰地”开发经验,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和集约利用水平。其中,预留的“白地”作为土地储备,不明确用地性质,是给未来的“留白”;“灰地”则是曾经出让过的土地,当这些土地亩产效益较低,管委会准备将企业腾退时,地块就会被标注为灰色。
这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布局,让苏州工业园区从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起步,一路高歌猛进,发展至如今的278平方公里。
一张规划图,管了近30年。直至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才对这片土地再规划,提出“一主两副”新格局——在提升金鸡湖区域城市主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基础上,打造阳澄南岸创新城和吴淞湾未来城两大新兴板块。这不仅意味着资源需要更高效地统筹配置,更标志着园区面向未来再出发。
园区速度
——三十年快马加鞭
纵观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密码”,攀高逐强争先是其显著标签。
苏州工业园区在1994年设立时,我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设立了十年,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已设立三年。作为后起之秀,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并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顺着时间轴,我们可以看到她追赶超越的步伐——
1994年至2000年是奠定基础阶段。到2000年,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了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外向型经济底盘初具规模。
2001年至2011年是跨越转型阶段。苏州工业园区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热潮。2003年底,园区外资企业超过1500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经济总量达到开发之初苏州全市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到2009年,在开发建设15周年时,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四个超千亿”——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累计上交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
2012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2000亿元、3000亿元两大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跨过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三大台阶,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园区”。
从“十年再造一个新苏州”到“十年再造一个新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正是在不断的自我赶超中,持续刷新园区速度。
现代化的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供图
产城融合
——三十年协调发展
经开区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高新区侧重于发展高科技;苏州工业园区兼而有之,且更为注重产城相融。
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相继启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行动计划,在全国较早迈出了转型升级的步伐。次年起,园区开始重点布局和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2022年,这三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超4000亿元。
产业变大变强,人才近悦远来。为了营造安居乐居的城市环境,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职住平衡理念,在公共设施、公园绿地、居住片区等方面布局上,强调服务规模和建设要求的等级、层次,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邻里中心商业模式就是一个缩影。园区在开发初期就将邻里中心布局纳入居民住宅用地规划,将商业点布局在居民区的中心,大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此外,还打造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国际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现代化教育体系;开设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构建起完善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聚焦教育文体、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居环境、便民利民等民生领域,苏州工业园区用一件件民生实事托举起“稳稳的幸福”。
“园区的规划始终以人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布局商业、居住、教育、医疗等城市功能,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实现生产与生活功能的有机融合。”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吴昊说,园区作为全国绿色建筑最集中的地区,绿色建筑标识数曾一度占到江苏省的近70%,全国的近30%。
“东方之门”夜景。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经验复刻
——三十年春华秋实
苏州工业园区不辱使命,以超常的奋斗创造了非凡成就,形成了“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尤为可贵的是,它实现了从“学习借鉴”到“品牌输出”的历史跨越。
国务院2015年9月批复的《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总体方案》中提出,苏州工业园区应“拓展市际合作、省际合作、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辐射推广园区经验”。
近些年来,苏州工业园区通过组建飞地经济联合舰队,带头发展合作园区项目,先后在省内的宿迁、南通等地共建苏宿工业园、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在省外的安徽、浙江等地共建中新苏滁高新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等。
据了解,苏州工业园区“走出去”共建园区始于2006年,彼时江苏推动省域一体化发展,苏南、苏北地级市结对挂钩,苏州对口宿迁。在全省45个南北挂钩合作园区中,苏宿工业园区在考评中连续13年排名第一,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28.5亿元。
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赢”,去年由苏宿工业园区牵头起草的《共建园区建设指南》,成为全国首个共建园区建设地方标准。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11个合作园区项目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新疆、宁夏、贵州等6个省份。苏州市域内,相城、吴中、常熟等板块都有其合作园区项目。与此同时,缅甸、印尼、阿联酋和白俄罗斯的合作园区也相继开园。
造“园”是苏州人的专长,从前是古典园林,现在是工业园区。园区经验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其理念和制度的先进性,更在于其经验的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走出去”机制。
金鸡湖畔的星港街199号,是301.8米的东方之门,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门”。登高望远,278平方公里的苏州工业园区尽收眼底。
三十而立,恰是风华正茂,未来更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