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电影网专稿 聚焦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今日影评》推出系列特别节目《真论电影——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深度对话录》,三问中国电影,共话电影发展得失,绘就新的征程。即日起栏目组将陆续推送系列节目完整采访文稿,敬请期待。本期对话嘉宾:导演、编剧 刘晓世。
主持人晓丽(下文简称晓丽):今天邀请到了青年导演刘晓世,作为电影新力量,在这次的论坛上您有什么样的观点?
刘晓世:我讲的主要是电影智能化进程中的人本,就电影创作在技术不断变革的时代,就是如何坚持人,去描写人,投入人的情感去让电影保持原始的手工感、人工感和电影原始的魅力,再融入新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晓丽:人工智能、人本智能,实际上这些概念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电影的环境当中,您觉得在电影实际当中的运用上,这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刘晓世:人工智能对电影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首先是创作端,比方说我们做一个编剧,现在还不太成熟,未来有可能GPT或者其他写作软件可以去为编剧提供基础服务基础工作,比方查资料、概括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因为它有大数据、有算法,在这个层面上效率会比较高。另外一个就是在生产端,比方说搭建一个场景,用虚拟拍摄跟人工智能结合的技术,它会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会让拍摄变得更简洁更方便。
晓丽:如果我们具体来说,您的《长空之王》这部作品,大家可以看到整体质量非常的高,其中有人工智能或者是人本智能的运用吗?
刘晓世:人工智能其实主要是在虚拟拍摄,还有前期的预览上,我们那个时候人工智能还不是那么的成熟,所以我们主要用虚拟拍摄软件来做预览,用虚拟拍摄LED屏来做跟物理拍摄相结合的一些方法和手段。
晓丽:您刚才在回忆的时候也把我拉回了《长空之王》上映前夕,我们对它其实带有很大的担忧,因为那个题材飞机要在天上飞很难拍的,它是基本做不到真正的实拍,比如说站在平行于飞机的旁边那个镜头,它一定是后期很多的辅助,那么在众多的项目辅助当中,您觉得哪个技术帮助到您最多?
刘晓世:我觉得电影是一个综合的学科,我们要实现一个镜头,它不是依靠单一的手段,比方说我们在拍演员在天空中飞行,或者演员在空中做机动,10年前我们做镜头的做法可能就是用贴图的方法,照着图片来做三维来模拟地表的肌理;现在的技术可以做到什么,我们可以去开一架直升机,飞到4000米的高空,我们以广角的方法去扫描整个全景的效果,然后近一点的方法去拍扫描地表的肌理,所以它出来的效果就比传统的贴图会变得更加真实,贴图因为它的照片是平面的,在打光的时候,由于光线变化产生的体积变化,肌理的变化就没有那么明显,所以它就不生动。
晓丽:您说科技、技术这个概念实际上在很多领域都在不断地发展,比如医疗、教育、经济等等,在电影这个领域的发展速度,您觉得跟其他类型比它是快的,中度的还是滞后的。
刘晓世:我个人认为科技在电影当中的应用相较于整个社会来讲还是相对慢一点,因为电影它在很大程度上,它不单是简单的工程和技术,它还是一个人文学科,它跟文学、音乐、社会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关联性。
其实人工智能它一开始在机床、医疗等方面的介入的力度和时间要早,电影还相对会慢一点,因为电影的魅力还是在于差异化、个性化以及手作感,而不是千篇一律基于算法和大数据出来的一个最大公约数。
所以学科人工智能进入这个领域比其他领域要晚,我觉得也是合情合理,慢速恰恰是艺术与科技之间的一点点距离。
晓丽:如果说现在从事电影的青年导演们,他们希望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更快地运用技术的话,您觉得他们需要掌握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拥抱新技术呢?
刘晓世:其实人工智能的写作软件、文成图软件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就是你愿不愿意,首先我觉得我们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有拥抱新技术的智慧,但同时我个人认为要批判性地使用技术,就是我们既要用这个技术,但又不能把技术看得无所不能。它在一个创作过程当中,它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该很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晓丽:您说现在的技术在电影领域相对来说有着比较慢的速度,但我们知道观众的生活当中是方方面面的,他们拥抱技术可能比我们还快,举例来说您比较擅长的航空飞行领域,据我所知,相关航展现在正在展出非常高精尖的飞机,很多观众都已经看到了,对于创作者来说创作环境来说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刘晓世: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铺垫,一方面可以让普通观众意识到我们国家航空装备快速发展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另外一个就是这些装备的普及和应用,其实可以拉近装备跟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对装备熟悉又好奇,它本身就给创作进行了一定的铺垫。如果是说我们没有这款装备,我们的电影可能就是一个幻想类的电影,如果说大家都知道歼35a是什么样子的,大家对它充满期待,我们出现在电影里面,它就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区别就在这,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航空航天、对人工智能、对科技领域喜欢的程度比10年前的规模、基数要大很多。
晓丽:明白,我们阻碍不了观众拥抱这些新技术,但我觉得作为创作者,可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比观众更早更熟悉地去了解这些新技术。我先问您一个问题,比如说大家在这两年非常高兴看到歼20飞过的时候,您第一次了解歼20是什么时候,您比观众早了几年?
刘晓世:我比观众可能早了应该十几年,因为我的工作原因,也亲历见证了歼20各个型号的变化,它的需求跟科技发展的程度都有非常大的关系。
晓丽:当我们的创作者已经提前至少10年先看到歼20那颗螺丝钉的时候,我想我们的创作很难不扎扎实实地创作出好的质量来。那么接下来再想问问您,因为您的第一部作品当中,我们有看到王一博和于适这样的青年演员,而他们扮演的恰恰也是青年试飞员,在台前幕后的这两拨青年人身上,您想传递出来什么样的时代精神?
刘晓世:军营它不是一个社会场景,我们也无法去接触真正的战斗机飞行员军人还有军队的生活环境,但是我们把当下的年轻军人的精神面貌呈现给全国观众,我觉得这是当下创作者非常重要的一个使命。我们要让年轻人和社会上很多中年人了解我们的部队发生了什么,今天的军人跟以前抗美援朝、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军人有什么样变与不变的东西,我们传承了什么,我们发扬了、变化了什么样的东西,我觉得是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找出当下跟以前的不同,然后又能找出当下跟以前共同的东西,让观众知道我们今天社会行业、个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晓丽:我看过您之前的采访,说您拍第一部长片,其实走过了22年才拍出了第一部的电影,现在回头看,我们与其说是您选择这个题材,不如说这个题材选择了您,未来您还是会继续在这个题材和方向上去创作吗?
刘晓世:希望,因为这个题材的拍摄需要动用很多社会资源。就看部队工业部门有没有这个需要,还有我的能力有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能不能有能力去胜任这个工作。
晓丽:您觉得需要什么能力?
刘晓世:对行业的了解,了解人、了解行业的动态特点,了解中国航空工业、中国空军,而不是美国空军或者俄罗斯空军的独特特点。还有就是我们对技术变化,比方说我们设计一个空战动作,中国的飞机可以怎么做,俄罗斯的飞机可以怎么做,以色列飞机可以怎么做,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我们的方法或者是别的国外的方法简单的用在中国电影里面,我觉得那个可能就会造成不准确、不具体也不中国化。
晓丽:第一部作品取得成功之后,您觉得后来对您的创作节奏,或者您现在的工作生活的状态会有影响吗?
刘晓世:没有影响,接着闭关在不停的写。
晓丽:您第一部(电影)的时候,我记得是做了百万字的采访。
刘晓世:对,我觉得其实百万量级还是一个就比较小的,对于每个电影来讲,你要想把一个人物一个故事写得很通透的话,你前期采访的人、采访的信息量都是海量巨大的。
晓丽: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您可以不拍电影也能生活得很好,您在您的单位工作的状态也非常好,到底为什么一定要拍电影?
刘晓世:我觉得电影挺有意思的,对科技的爱好、对电影的爱好,我觉得都是我个人想进行下去的,只要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具备一直做下去的动力。
晓丽:我们不知道您的下一部作品会在什么时间面世,但我相信一定是您诚意满满的作品。那么也想问问您,距离上一部作品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在这个期间您对于电影市场对于当下观众的一些反馈有着什么样的观察?
刘晓世:其实在《长空之王》上映之后,我也一直在跟看过《长空之王》的观众包括军迷交流,也请教他们对《长空之王》的看法,然后他们也指出了一些他们喜欢的点,比方哪个地方他们觉得很感动,哪个地方他们觉得做得不足,聊过几十位甚至上百位军迷,我很虚心地从他们给的建议中去思考,去记录他们对电影的看法,可能会对我下一部电影的创作会产生很好的指导作用。
晓丽:他们给到您什么样的深刻反馈印象?
刘晓世:在作品结尾的时候,敌机已经进入我们的防空识别区,我们还需要报告,为什么不去击落它。其实当时在做剧本的时候,在这一点上这不是一个创作者可以决定的,它跟一个国家的军事政策、军事策略有关,还有就是我们对战争的看法有直接的关系,虽然是说别人闯入到我们防空识别区,我们没在第一时间击落它,但是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击落它,还有一个我们还是很爱惜和平,不想因为一架无人机闯入我们的领空,我们就挑起战争,如果能用对话的方式,能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就绝对不会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因为战争无论在任何时候,其实我们都是不提倡的,但是我们是具备这个能力的。
晓丽:也就是说在具体的剧情上,其实观众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您也都倾听。
刘晓世:我很理解他们都很爱国,他们觉得人家都来了,为什么我们不击落他。
晓丽:所以您很尊重和关注情感方面的表达,同样如果反哺到其他的框架上,比如说叙事的节奏上,现在我们都知道短视频时代的冲击,您对此有着什么样的观察?
刘晓世:短视频相较于电影来讲,的确有它天生的优势。第一个就是短视频它的投资比较小,拍摄的设备都比较简单,试错的成本很低。比方拍一个特别新的题材投放到网络上,观众如果不看,它的损失和代价很小,但对电影来讲不是这样。另外就是短视频无法把工业体系融入到短视频创作里边,我指的是大范围来看,可能有个别短视频也会这么去做,但是从大范围来看,他们是无法做到就用很复杂的技术去做短视频的。
还有就是我们国家大概有1800万视频博主都在同时做短视频的创作,群众基础是非常庞大的,现在大家没有太多时间去电影院,尤其在大城市,我们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大概从出发、停车、观影结束回家,大概需要花4个小时的时间,在北上广深这几个大的城市,对于上班族来讲或者生活的比较快节奏的人来讲,短视频它就有先天的优势,它可以随时随地在地铁上、在电梯里、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短视频,这就是他就有优势的地方。
晓丽:保持倾听,保持思考,保持对电影的热爱,非常感谢刘晓世导演的真诚分享,我们期待您的下一部作品,谢谢。
刘晓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