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踩缝纫机 经常网购 总结出夫妻相处123理论

建立一个信念:

白头偕老,永不言弃

处理好两个关系:

爱对方可爱一面的同时就要准备接受他(她)不可爱的一面

别总想改变对方,还要包容

运用好三个方法:

多交流、换位思考、理解包容

王建恩,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人,1978年从部队转业到西安后,一直定居在此。

下个月就93岁的王建恩,不但耳聪目明,而且是个网购达人,对于养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家和是养生的基础,其中夫妻和睦最是关键。

老眼昏花?不存在的!

词典中,“老眼昏花”的意思之一是“老年人眼力差”,可在王建恩老人这儿——不存在的!同时不存在的还有耳聋耳背。

当记者拿出采访高龄老人惯用的“高八度”嗓音开始交流时,他立刻说:“我这耳朵好着呢!你用平常说话的声音说就行。”

记者拿出手机,屏幕刚点亮,坐在一旁的他瞅了眼屏幕,一口报出“2024年11月9日、星期六”,接着报出电池电量是“91%”。

又聊了一会儿,老人主动提起,“我还会踩缝纫机呢!”他先把缝纫机压脚下的垫布取掉,又取了件旧衣服,“现在虽然没啥衣服要自己缝了,但手艺还在,同时踩踩缝纫机还能锻炼手脚脑协调能力。”他把要缝的旧衣服平放在缝纫机压脚下,双脚踏在踏板上,熟练地上下交替踩起来,右手灵活地掌握着平衡轮,衣服平稳向前移动。

问他为啥缝纫机踩得这么熟练,他说:“我们家是3个男娃!他们的裤子不是膝盖破就是屁股蛋儿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个体裁缝铺,也没布票没法买衣服。只能托人搞到缝纫机票,买了这台蝴蝶牌缝纫机,缝缝补补!”

“我其实还能裸眼穿针!”老人兴致勃勃地拿出针线,但穿了半天却因手有点抖没穿过去,“有点激动,状态不好,平时光线好时一下就过去了。”

王建恩认为,他从60岁退休至今,坚持每天揉耳朵、按摩太阳穴和上眼皮,对视力、听力的保持起了很好的作用。他把脸凑过来,“你看我这鱼尾纹都没有几条,别忘了每天用毛巾冷热交替敷眼睛。”

数字鸿沟?好像也没有!

对于王建恩老人,似乎看不到“数字鸿沟”。

他指着客厅里乳白色的按摩沙发说:“这是我网购的第一个大件。”接着又指着沙发侧面的一个小冰箱说,这也是网购的,又捏捏自己腿上的裤子说,“这也是……”

王建恩记不清到底哪一年开始网购,至少五六年了吧。也记不清银行卡是如何绑定的,但不住感叹会网购生活会方便许多。

“2018年是个转折。我在儿子的安排下,前往海南三亚过冬,但那里买菜不方便,为了送货上门,我天天网上买菜,网购越练越熟练,越买越会买。”王建恩说,“我自认为把各网购平台的门道都摸清了:比如,某东的快递相对更靠谱,但价格较高;某宝产品参差不齐,买好买坏全看自己会不会买,但价格便宜;某多上价格便宜,还支持先用后付……这是我总结的,不一定对,但我想还是有一定道理。”

对于数字鸿沟,他是这样说的:“只有老人觉得需要了,他自己就会想办法学。你们觉得老人难以逾越,会不会是因为他还不愿意逾越?!”

之所以有此感悟,全来自自身体会。“大约10年前,2013年前后,我结合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写了部小说,想附上些当时保存的旧照印出来,为这段历史留个记录。”王建恩说,“但我打听了一圈,要印就得先把手写变成电子版。我一下犯难了,但又实在放不下那个心愿,暗下一口气:学打字!儿子们工作忙没时间,那我就拉下老脸请教邻居,每天等人家下班回家吃完饭后,都要请教。我毕竟是高中文凭,学会了!但后来,我知道了触屏笔,赶紧网购了一根,现在只要有感悟,我就用笔写在电脑上,或者手机备忘录、WPS上。”

学过发电报 盯过敌军的飞机

“我是通信兵出身,1950年冬,我还在汉中联立中学读高三,就和20多名同学响应‘抗美援朝参加军事干部学校’的号召到西安,并被分配到长安县韦曲‘中国人民解放放军第一通信兵学校’学习。”老人说,“我是第一届学生,入学时学校窑洞下的斜坡还没挖完,我们边上学边修窑洞,吃住都在窑洞,一个窑洞12人,我是副班长。”

当时条件挺艰苦,王建恩记得上课没桌子,大家都坐在板凳上在腿上练习发电报。

“但大家都充满热情。记得下雪时,大家围在雪地里1个班2个盆,1盆菜1盆饭,大多是馒头,吃得热火朝天。”老人说,“我因为成绩好,毕业后就留校任助教,带第二期学生,但很快又被调到东北军区防空军司令部通讯处。当时,我们正仿照苏联筹建空军和防空军,因军费有限防空军没有飞机。为了对空监视,组建对空勤务部队,在山头上每隔一段距离(通常是5—8公里)建个监视哨所,用望远镜监视天空,一发现敌机就鸣枪,类似古代的烽火台,后来有了报话机和有线电话,就能迅速按照划定的坐标位置,把敌机的飞行路线报给指挥所。”

“我当年主要负责监视哨所的设置和检查,领空按网格划分,只要发现上空有飞机,就连数量和位置一起上报指挥部,由后者在地图上按网格插上小红旗,再粗略判断对方飞机的飞行路线,反馈给空军。”王建恩说,“1953年底,组建雷达部队后,监视敌机的效率和准确度都提高了。但因当时防空军只有雷达等对空勤务监视和高射炮部队,没有飞机,只能把对空情报发给空军指挥所,空军再组织飞机拦截歼灭就延迟了。1957年,防空军并入空军,我成了空军司令部通信系统的一员,直到1978年鼻炎手术后无法胜任寒冷地区的工作,申请转业回到西安,被分配到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之一的海军装备厂——八七二厂工作(东风仪表厂)直到退休。”

1954年、1956年,王建恩还两次去了朝鲜。

“第一次去时,我先从新义州坐火车到定州,再换乘汽车才能到达目的地。但因单位发的汉、朝语对照表上只有‘汽车’对应‘卡通卡’的发音,却没有‘站’的发音,我说这‘卡通卡’问路,怎么也找不到汽车站,直到一位‘阿妈妮’用汉语问‘志愿军,是不是要找汽车站’后,我才在她的带领下顺利上车,上车时当地老百姓冲我喊着‘志愿军’,让我先上,我眼睛都湿润了。第二次是1956年初夏,我和副司令员等5人,再次去朝鲜台滩雷达部队(对面是美韩占领的白翎岛)检查对空勤务保障。中午在沙里院车站吃饭时,七八个小孩突然冲来抢饭吃,服务员边道歉边说,‘都是附近福利院的孤儿,战争留下的,吃不饱出来抢饭。’”

“说这些,是想告诉年轻人,好好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要有一技之长助力国家发展。”老人说。

“养生从退休开始一点都不晚”

93岁高龄的王建恩老人依然“耳聪目明无三高,吃好玩好能睡好”,会不会是长期部队生活锻炼的?

“养生是系统工程。首先要让心情愉快起来,才有资格谈养生。”老人说,“我的养生歌这样写:人生能有几多秋,保健养生靠自救;作息规律饮食好,远离烟毒慎饮酒;适量运动勤用脑,知足常乐善交友;换位思考多包容,家庭和谐保长寿。”

他特别强调,养生从退休开始也不晚。“退休后没有公务缠身,容易保持一定的生活习惯,而养生贵在坚持。”老人说,“这30多年,每天早上我都在六

七点吃早餐,中午12点左右吃午餐,晚上6点半前结束晚餐。午休1—2个小时,最晚10点半入睡,不熬夜,一觉睡到凌晨5点多。但每天睡前先用热水敷脸,再用热水泡脚15分钟,中间要加好几次热水,确保水温适当。”王建恩说,“同时,每天一杯牛奶不能断,多吃鱼、水果和坚果。坚持每天跑步到75岁、打乒乓球到87岁、打太极到90岁。每天看书、读报,关注一点国际、国内的热点新闻,让自己的脑子动一动,每天坚持搓搓手鼻,再扣扣后脑勺、拍拍脑袋,和老友聊聊天,不要与社会脱节太多。”

悟出夫妻相处“一二三理论”

王建恩和老伴赵成霞1959年结婚,赵成霞今年87岁了,是哈尔滨人,曾在沈阳112厂工作,两人育有3子。

老王认为家和是养生的基础,其中夫妻和睦最是关键。

“老夫老妻要特别注意刚退休那段日子,相处时间变多,很容易有摩擦。”王建恩说,“我和老伴也不例外。刚退休时,我看不惯她事事节约,一买东西就搞价,出门宁肯等半小时也不坐2元公交;而老伴嫌我总唠叨她,只顾上网、运动、打麻将,像‘甩手掌柜’。”

直到看到朋友家挂着的“家和万事兴”让他顿悟,开始反思自己“一家之主”“夫唱妇随”等旧观念,并摘录书刊上夫妻相处的经典哲理。

“一天公园散步后,两人心情都不错。我问老伴,‘想不想多活几年?’她说,‘废话!生活这么好,谁不想多活几年!’我说‘那咱别整天为小事翻脸,影响心情,也影响生命’,我们互相给对方说了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

“夫妻相处,在非原则问题上,想让对方改变就得靠耐心促成,改变不了就要学会适应、包容。”王建恩刚说完,老伴从卧室出来进了厨房,他看了看表,对记者说,“咱休息一会儿。”紧随老伴也钻进了厨房,没多久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就上桌了。

“其实,夫妻间没有谁本应该干什么,都是为了对方而默默奉献。‘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曾绊住不少夫妻。两口子过日子,‘建立一个信念,处理好两个关系,运用好三个方法’最重要。”王建恩说,“白头偕老,永不言弃”就是那个结婚时该建立的信念;“爱与不爱”、“改变和包容”是两口子该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一方面,结婚时就得明确“爱对方可爱一面的同时就要准备接受他不可爱的一面”;另一方面,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再默契的两口子都会有差异。如果都想改变对方适合自己,那矛盾一定会发生。这时就要用上“多交流、换位思考和理解包容”三个方法。“这是我们60多年老夫妻总结的,大家都试试看看有用没!”说完,老人马上收起刚才说话时的一本正经,“呵呵呵”地笑了。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付启梦 王昊 黄利健 摄影 赵彬

普通人的一生也值得被记录

人生百态“忆往昔”邀您来讲

嗨!老伙计们,见字安好!

这么多年,每次用文字、影像记录不同人生故事,再通过报纸、视频分享给你们时,我们也好奇:报纸或屏幕后正看故事的你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是否愿意说来听听?

现在,机会来了!

《华商报·颐养周刊》“忆往昔”栏目,常年征集稿件与线索,期待你们的回忆与分享。

请敞开你记忆的门,把一路走来的跌跌撞撞、浮浮沉沉、记忆犹新或是刻骨铭心娓娓道来。

人生百态,邀你来讲,一起来赏。

你可以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简述你的故事,并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会与你联系,倾听并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