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一担银元》剧照。作者供图
刚柔相济的“蛮子”风骨
文/陈仲庚
大型原创现代祁剧《一担银元》,以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群红军战士为护送一担后勤保障的银元而忍辱负重、不怕牺牲的英勇故事,塑造了周玉成、蒋勤、李九生、阿丹、沈谋等一批英雄群像,尤其是剧中的主人公周玉成,创作者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与“祁阳蛮子”的性格特点结合起来,使得这一形象既个性鲜明又血肉丰满,加上演员表演的准确把握,其舞台形象更是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一、刚正不阿护银元
周玉成这一形象,开始一出场便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刚性”军人:“疾步跑,追风行。玉成一听将军令,不敢犹豫慢秒分。军人受命是天职,三步并作一步行。”这一段唱词,本已让观众隐隐感觉到了一股“蛮劲”;而刚一见面,彭德怀的一声“蛮子来了”,更让他的蛮劲扑面而来。值得注意的是,周玉成的蛮劲,当然不是李逵式的鲁莽,而是以一个共产党人的职责和使命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他在接受护送“三军团全部家当”的一担银元、需要“冲破千难万险”的“千斤重担”时,才是那样干脆而坚决:“拼尽全力护银元,不负彭总托重担,粉身碎骨我当先!”作为一个后勤供给部长,他当然深知那一担银元的分量,因为要经过荒无人烟的雪山、草地,再难筹措必需的军费,从这一现实状况看,这一担银元就是红三军团物资保障的命根。因此,他给自己定下规矩:“从此朝夕不离身,刀山剑丛勇向前!”
然而,让周玉成没有想到的是,他首先要面对的不是敌人的刀山剑丛,而是内部战友的猜忌。这猜忌首先便来自收容团黄团长和沈参谋的“份外”要求,沈参谋说:“我们收容团伤员这么多,你看能不能在这里给我们再配点物资?”黄团长则进一步套近乎:“周部长啊,你给帮帮忙吧。”周玉成则态度明确,不为所动:“不是我周玉成不近人情,实在是我们军团令严明。这干粮定人定量按分配,哪有余粮给你分。”尽管周玉成的解释是实情,但沈、黄二人仍然不信,因为他“挑着一担银元人人看得清”。既然有一担银元在,为什么不能多买一点备用物资?但周玉成明白,接下来的行程会更加艰辛,留一担银元就是为了保证今后的救急之用,所以他说“要打银元的主意万不能”。但沈参谋和黄团长却无法理解周玉成的真正用意,只觉得他“牛得很”“不近人情”,甚至怀疑他“想吃独食”“包袱内估计还有肉干青稞面”,还将他“北伐曾经发洋财”的传言也翻了出来……从此,沈参谋便带着有色眼镜来观察周玉成,千方百计地寻找周玉成“吃独食”的证据,直至将周玉成告到,被撤销供给部长的职务。
周玉成的刚正不阿确实给他带来了麻烦,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更加坚定地护送那一担银元,到最后,他一个人单枪匹马一路狂奔;棕红马跑死之后,他肩挑背扛,累倒之后,他在地上爬着连拉带拽……终于将一担银元分文不少地交到了彭总手上。对待工作和任务,他不仅能做到刚正不阿,更有如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不达目标,决不罢休。所以彭总始终“相信蛮子”,一定能完成任务——这是周玉成这一形象的“刚性”一面。
二、柔情似海护战友
在剧中,周玉成这一形象的塑造和演绎,是多面立体的,性格是丰富多彩的:对工作、对任务他可以刚正不阿、刚强不息,对同志、对战友则是柔情似水、深情如海。
剧情一开始,周玉成考虑的不仅仅是任务的完成,更是考虑到了蒋勤与李九生这对恋人的关系,希望将担任前卫任务的李九生调到后卫,既可担任银元的护送任务,也让“这对恋人互相有个照应”。彭总这才发现:“蛮子啊蛮子,原来你也懂温情”。周玉成的“温情”当然远不是这样简单,更多时候,他是把对战友的深情大爱埋在心里,乃至于以生命为代价来奉献自己的爱。
红军过草地时,军粮已吃尽,四顾是“人迹罕至荒野地,只有野菜可以尝”。为了让战友们能够识别哪些野菜能吃、哪些不能吃,他首先以身试毒:“一片野菜一枝叶,棵棵采来为充饥。只要救得战士命,玉成先尝命不惜。”结果因试食毒蘑菇而出现幻觉乃至晕倒。在幻觉中,“抗日胜利,革命成功,红旗招展天地新”。于是,阿丹回到彝寨“采药治病当医生”,姜国华“立功受奖”成英雄,王义回家种田“天天孝双亲”,蒋勤和九生竟然准备“明天结婚”……这些,无疑都是他内心深处对战友们今后生活的期望,这里所透露出来的,既有他对战友的深情,也是他参加革命的人生目标;而他的人生小目标,又与中国革命的大目标相一致——这些幻觉无疑是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的,从中不仅可以见出周玉成的柔情,更可见出周玉成作为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质特征。从创作经验的角度说,这样的幻觉设计,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就是这种以身试毒的无私奉献举动,居然被沈参谋误认为是“中饱私囊”,而且是“亲眼所见”,证据确凿,一封检举信寄到军团政治部,导致周玉成被撤销供给部长的职务,降为后勤管理员。
沈参谋这一人物开始出现在观众面前时,以为他是一个搬弄是非、爱告刁状的小人,直到第六场“血洒草地”,对他的看法才彻底反转:为了掩护两名身背药包的战士尽快撤退,他孤身一人与敌奋战,身负重伤,落入敌手;敌人威逼他“只要你说出他们走的方向和一担银元在哪里,我保你性命无忧!”但他的回答斩钉截铁:“告诉你老子就不会当红军!”原来,他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只是,到死他仍然念念不忘的是:“周玉成!你给老子听着,我不会出卖你和一担银元!可是,老子还是没有原谅你,下辈子再找你算账!”这就很是奇怪,似周玉成这样的好人,沈参谋为什么非要跟他过不去?
其实,创作者塑造沈参谋这一形象的目的,无非在两个方面:一是衬托周玉成的刚柔相济,二是突出他的忍辱负重。联系前后剧情看,沈参谋这一人物“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可以说,他是一个心地纯洁之人,眼中容不得沙子,其性格的直爽、鲁莽,颇有点梁山好汉李逵的余韵。他只相信“亲眼所见”的表象,而不愿意深究一下表象背后的真实和缘由。最终,虽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既伤害了同志,也伤害了自己——让自己总是生活在不满的阴影中。从周玉成与沈参谋的两相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迪:无论是做人或是做领导,能够“刚柔相济”才是最重要的。
三、忍辱负重见风骨
如果说周玉成的“刚柔相济”更多地是体现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而他的“忍辱负重”则更多是体现“祁阳蛮子”的性格特点。
在剧情开始的“序幕”中,创作者就给“祁阳蛮子”定了位:“浯溪清泉汇大江,摩崖石镜映远山。祁阳蛮子英雄汉,胸怀天下闯四方。”这里特别提到了“摩崖石镜”,那么它对周玉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第五场“肝胆欲裂”中,政治部突然来人宣布:“周玉成因贪污公款,撤去供给部长职务,降为后勤管理员。”在旁人看来,这是莫大的污蔑与侮辱,甚至有人要替他去找彭总伸冤,但他都一一劝阻了,因为他坚信:“石镜可以照人面,石镜可以照人心。可照人心善与恶,可照人心私与公。私者一时,公者千古,我周玉成俯仰天地,问心无愧,清者自清!”对自己,他可以不予计较,因为他坚信“清者自清”,他的问题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他的这种自信,便是来源于“石镜”文化的熏陶。他要“计较”的是党的事业,因为他深知:“风波骤起军心乱,稳定军心大于天。”他要稳定军心,必须平息大家的不满,重新凝聚人心,以确保银元护送任务的完成。好在,他只是被撤职,“护送银元的任务不变”——只要有任务在,他就必须忍辱负重,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样的风骨,既是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必备品质,也是他这个祁阳蛮子“胸怀天下”的性格使然——将祁阳蛮子的性格特点与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相结合,正是周玉成这一人物形象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