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这座桥你一定走过,但它的前世今生你未必知道……

夜幕降临,

北门花桥灯光璀璨,夜景迷人。

桥梁宛如一弯半月,

横跨在绵竹的母亲河——马尾河上。

漫步桥上,

脚下的青石板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图片

“杨四老爷银子多,平地起个坡,抬轿子的骂得少,推车子的骂得多。”这首清代民谣讲述的是道光年间,商人杨四老爷(即杨荣光)捐资修建北门花桥的事迹。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门花桥

原名清平桥,古人取清吉平安之义将其正式命名。该桥造型为三孔圆弧弓形石拱桥,全长八丈四尺,高约四丈,桥面宽约二丈四尺,可想旧时北门花桥的雄伟。它架设在绵竹县城北门外,横跨绕城马尾河两岸(即今桥址),为古时绵竹县城通往兴隆、拱星,远至茂县、松潘及至其他乡区和民族地区之要道。 

当年修建此桥全为石条和石料砌筑,两岸桥头基和河道独立基础支撑着整个弧拱式桥身,桥基头上各置有一只龙形水兽,其神态有镇住洪水灾患威势(此兽今存原基上)。拱桥中心铺有专供当时的交通工具——独轮手推车(俗称鸡公车)的车道,桥面两边为铺筑的台阶式人行通道,安装的石板护栏和栏柱上面分别雕刻有不同题材、姿态各异的神兽、飞禽、祥云、花卉等图案。桥拱面最高点后来建有一亭房作为守护县城北门之关卡,亦可供行人临时避雨、避暑以及赏景。此桥造型优美,细部雕刻精细美观,故民间称呼此桥为北门花桥。

       图片

北门花桥建造历时数年,耗资巨大。民众感念杨荣光独资捐修北门花桥的善举,因此将其尊称为杨四老爷(家中排行第四)。北门花桥建成后,便利了来往民众,但因桥身太高,拱度颇大,推车抬轿者感觉费力,故有“抬轿子的骂得少,推车子的骂得多”的民谣流传。

     

北门花桥历经二百余年岁月。

图片

在20世纪50年代

为兴修水利,加强防洪,疏通河道,同时兴办地方工业,需要大量的石条石料,便动工拆除了北门花桥的桥身和桥梁,余下了桥台和桥墩,桥墩前后的一对镇水兽移入公园桂香池处保存。

     图片

 

图片

1961年

利用原桥桥台和桥墩,放置钢筋水泥板,因此此桥成为一座平桥。

图片

近年来

为彰显绵竹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北门花桥得以按古代风格重建,原来的那对镇水兽又被重新安置在新建的桥墩前供人们观赏。

      图片

 

现在的北门花桥桥高4.4米,桥面长45.4米,宽9.2米。桥梁跨有三孔,桥墩有石刻龙纹水兽头,龙首朝南,龙尾向北,顺水而行。桥面镶大理石板,桥上栏杆高1.1米,望柱上刻着形态各异的石狮。栏板用镂空雕、深浮雕等手法刻花卉纹,枋下饰云雷纹。桥中央为廊亭,廊亭分为三间,正中主亭为重檐攒尖青筒瓦顶,南、北两侧各有一座附亭以走廊相连,均为单檐攒尖顶。该桥廊亭、水兽等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也是绵竹地标性建筑。桥亭道柱和匾额上有众多文化名人题写的楹联、名词、绝句,更增添了桥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了绵竹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