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汤 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以“美学的、历史的”标准来评判作品。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脉相承,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学的、历史的”标准上增加了“人民”与“艺术”这两条标准,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凝心铸魂,践行“两个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高度概括和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是彼此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这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观念,还是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家国天下的情怀,都是互相契合的。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二者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的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巩固、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3
守正创新,担当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深入、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是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的深入系统阐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行动指南。守正创新,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这是一句深刻体现时代要求和文化担当的号召。守正是基础和前提,“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而创新是动力和方向,“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我们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坚持“第二个结合”,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条脉,熔铸古今,汇通中外,守正创新,根魂结合。我们要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在充分认识历史发展逻辑和文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坚定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一方面,我们应当关切现实、回应现实;另一方面,则应该回到历史深处,全面深入地解读中华文明史,切实把握中华文明律动数千年的脉搏。心中有文化,笔底有乾坤,充分调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和古典文学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传承文学创新,彰显历史智慧,融入家国情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当立足五千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守好魂脉和根脉,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开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