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俩孩子充值游戏惹纠纷 家长“按错担责”

近日,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法院成功调和一起确认合同无效纠纷案件。

原告张某与被告李某均为仅12岁的未成年人,两人因父母间有生意往来自小相识,常一起玩热门网络游戏。2021年10月,张某所使用的以其母亲陈某的身份信息登记的微信账号绑定的银行账户中有10万余元,欲充值游戏又害怕父母发现,遂与李某商量后决定以每笔200-300元免密支付的方式,将银行账户中的钱转给李某,再由李某支付至其游戏账户用以购买游戏点券、皮肤、道具等后两人一起玩。2021年10月至2024年6月期间,张某向李某陆续转账合计49000元。

2024年6月底,张某父母发觉银行卡中的钱被使用后,立即与李某父母沟通退款事宜。双方在游戏公司平台提起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申请,游戏公司向李某退还了9700元,之后双方父母对应当如何处理此事产生纠纷,诉至琼山法院。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向张某和李某的父母详细询问事情经过,了解到两方父母均忙于生意,平时对两个孩子的陪伴和管教的时间比较少,对孩子玩游戏一事并未予以充分干预。法官随后向双方父母释明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职责,分析各自的过错程度,促成双方协商调解。最终两方父母达成一致调解意见,李某父母向张某父母支付17000元(含游戏公司退款),李某父母当庭交付,两家握手言和,均表示将会加强对各自孩子的教育和监督。

法官表示,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屡见不鲜,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是社会责任,也是家庭责任。我国就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已采取了大量措施,如实名注册、未成年人游戏时长限制、充值打赏退款等机制,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该行业的监管。

与此同时,孩子沉湎网络游戏,家长也难辞其咎。如本案中父母对孩子玩网络游戏方面的教育监督明显不足,而且两个孩子的微信账户、游戏账户都是用父母的身份信息注册的,张某父母更是将存有大额资金的银行账户绑定在孩子使用的微信上,且长时间不对银行账户进行管理,双方父母都存在一定的过错,导致充值款项无法及时尽数追回。

父母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陪伴、关心和教育监督,及时发现、干预、杜绝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及不正确的网络消费行为,不轻易将自己的各类社交账号、身份信息、支付密码交给孩子,防止大额充值、打赏等行为的发生,这样才能更好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邓海宁 刘佳弥 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