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节虽然名为戏剧节,但是它并非仅是戏剧的呈现,更是20世纪40年代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相互作用影响的一个缩影,展现出文人与社会之间的角力和成长。
梅琳的著作《演剧仪式与文化社会——中国现代戏剧节史论: 1938—1949》主要讨论戏剧节与现代演剧制度的转变问题,可谓独辟蹊径,是一本旧枝新花的创新之作。她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还原戏剧节的发展历程,理清其历史升沉,丰富性地描述了从1937年到1949年间现代戏剧节的参与人员、活动情形、演出模式等繁复历史,揭示了现代戏剧节的社会功能及定位。
本期小编要推荐的新书《演剧仪式与文化社会》在史料上下足了功夫,细致勾稽,带我们走入历史现场,看清中国现代戏剧节的过去。让我们一起跟随梅琳脚步,去探索现代戏剧节的前世今生,感受文人和社会之间的角力和博弈。
演剧仪式与文化社会
梅琳 著
中国戏剧文化源远流长,但确定戏剧为一个节日以示庆祝则遥遥无期,因而无论是戏曲、话剧、歌剧的表演人,还是民众对戏剧节都是陌生的。随着新文化运动将戏剧逐步纳入主流文化范畴,戏剧开始参与社会文化事务,拥有自己的节日亦成为可能。戏剧节是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非常特殊的产物,戏剧节对戏剧作品的依附性低,不以单个作品或某一剧人的成败而建立或取消,且与政治权力之间过从甚密,这是戏剧发展史中较为少见的现象。
本书在勾稽大量戏剧演出史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分六章讨论1938至1949年的中国现代戏剧节从1937年拟办、1938年初创到1949年谢幕的历程。本书着力探讨十二年戏剧节举办的历程中,戏剧节象征意味的仪式与政治力量的角力,及隐含其间的戏剧节的多重意义,在厘清了现代戏剧节中的隐晦之处时为现代文学制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梅琳
试读章节
戏剧节是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非常特殊的产物。戏剧节对戏剧作品的依附性低,它不以单个作品或某一剧人的成败而建立或取消,且与政治权力之间过从甚密,这是戏剧发展史中较为少见的现象。戏剧节的独特性造成了其与一般戏剧史研究的差异,从戏剧史研究定位看,近代戏剧史研究着眼于启蒙和新地位的确立。20 世纪 30 年代戏剧史中研究左翼戏剧及其活动轨迹与方式占据主导,20 世纪 40 年代戏剧史研究偏重于戏剧与民族、政治之间的交汇。戏剧节诞生于 20世纪 40 年代自然也具备该研究时段的特性,却又生发出差异点。戏剧节研究不同于戏剧文学史研究,因其活动特点和方式,不仅需要沿袭剧本、剧人为主的研究方式,更需要将剧人视为群体,将戏剧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看作群体之间的博弈,而不同于一个剧人、一场演出或一次座谈的影响。此处并非认为日常的剧人、剧作或演出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些都很重要,正是因这些影响力的累积,戏剧节才具备成为一种势能代表的资格。戏剧节是建立在这些成功之后的活动,它将这些成功的显性或隐性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剧人群体力量的展示平台,使“观者与演者的精神,有如冶铁的洪炉熔成一体,旷古以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戏剧、剧人、戏剧节业已形成三位一体的共生系统,因而更具有代表性。
戏剧节的“节”字,确立了它研究路径的突破点和独特之处。节日具有仪式性,戏剧节和仪式的关联则更多。戏剧诸种表现形式本身便与仪式关联深远,而戏剧节则是戏剧演出仪式性和戏剧节活动仪式规程的叠加,更具仪式特性。
“任何研究戏剧史的著作必先涉及仪式。因为这种或那种仪式形成了所有流行剧场的基础,和戏剧本身赖以生长的根源。”
▼ 向上滑动阅览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研究
三、概念厘定
第一章 现代戏剧节的缘起
第一节 取法苏联戏剧节
一、苏联戏剧节的模式与特征
二、苏联戏剧节的对华宣传
三、取法苏联戏剧节原因及其影响
第二节 剧人群体的蓄势
一、剧人知识结构转型
二、剧人组织的合力趋势
第三节 戏剧生态革新
第二章 现代戏剧节的历程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戏剧节
一、初创:戏剧节的筹备与举办
二、发展:戏剧节的从民办到“国定”
第二节 内战时期的戏剧节
一、转折:戏剧节的两地举办
二、结束:戏剧节的尾声
第三节 其他区域的戏剧节活动
第四节 戏剧节活动特征分析
第三章 现代戏剧节的机制
第一节 戏剧节的组织者
一、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剧协”)
二、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与文运会
三、文运会
第二节 戏剧节的演出机制
一、狂欢:汇演模式
二、规约:献演模式
三、消亡:茶会模式
四、记忆:纪念大会
第三节 戏剧节的传播渠道
一、戏剧节与文艺期刊
二、戏剧节与报纸副刊
三、戏剧节其他传播渠道
第四节 戏剧节的接受
第四章 戏剧节中的政治话语
第一节 戏剧节的中共话语
一、戏剧节的左翼话语建构
二、《新华日报》与戏剧节
第二节 戏剧节的国民党话语
一、戏剧节的国民党官方训词
二、戏剧节改期的因由及其影响
第三节 国民党戏剧观念的两面性
第五章 戏剧节中的剧人
第一节 剧人的困境与吁请
一、税捐压力
二、剧场缺失
三、募捐辛酸
四、剧人自救
第二节 剧人的抉择与心态
一、伶人的“失语”与参与
二、从自我规约到坚持守节
第三节 余上沅与戏剧节
第四节 剧人主体意识增强
第六章 戏剧节与现代演剧制度
第一节 现代中国戏剧节的成立与特质
第二节 戏剧节推动现代演剧制度的转变
第三节 戏剧节制约现代演剧制度的发展
结语:戏剧节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