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意大利罗马共和广场的天使与殉道者圣玛丽大教堂(Santa Maria degli Angeli),是意大利进行国家纪念和举行国葬的场所。它的前身是公元4世纪的罗马浴场,并于十六世纪由米开朗基罗设计改建成了现在的样子。
当游客漫步于此,会发现贯穿教堂的罗马本初子午线的一侧矗立着一座青铜铸造的伽利略雕像,这是教堂建成450年来唯一一座新增的雕像,而雕像铭牌上的字样说明,这座雕像是由中国科学院赠送的。
天使与殉道者教堂的伽利略铜像
来源丨本文作者提供
关于这座雕像的故事,还要从20世纪80年代说起。
1986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科学技术界万物竞发的一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学术交流如火如荼,但仍存在重重困难。李政道教授的好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叶铭汉教授曾对他讲道:国家财力对于国际合作的支撑十分有限,他代表国家参加欧洲的学术会议,只能乘坐火车用近10天的时间穿越欧亚大陆,而得到了国外邀请资助的青年人乘坐飞机,一天就到了。
当时国内科研机构的工资很低, 中青年研究人员每月工资仅有几十元,导致一些年轻科研人员更愿意出国工作,给国内的科研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当年夏天,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周光召在瑞士的欧洲核子中心访问时,遇到了李政道教授。两位物理学家在交谈中深感中国科学仍处于滞后阶段,国内外交流成本高,国内研究人员待遇低,导致很多优秀人才流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设想建立一个学术机构,让国内学者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外科研最新进展,学术上充分自由交流,同时争取一部分补贴,建立中青年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达到稳定科研队伍的目的。
李政道
来源丨摄影/Eileen Barroso(哥伦比亚大学网站)
这个设想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经费从哪里来?李政道第一时间想到了他的老朋友,意大利物理学家齐基基教授。
安东尼奥·齐基基(Antonino Zichichi)生于1929年,曾是意大利国立核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担任欧洲物理学会主席。作为20世纪进步科学家的代表,齐基基是世界科学家联合会 (WFS) 的联合创始人,他于1982 年推动起草了《埃里斯声明》,明确阐述了世界科学家联合会的理想,即“采取各种行动,推动科学发展,不受秘密和边界的限制”。
当李政道找到他的时候,齐基基说,正好当年意大利政府开始资助世界实验室项目,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精英和项目,他自己则担任世界实验室的负责人。在充分了解了中国物理研究的现状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推动这一设想的实施。
在世界实验室的支持下,项目当年就获得了实质进展并得以落地,得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高度赞赏和支持。邓小平亲自定名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并且题字。
邓小平同志手书: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来源丨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