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1964年11月24日,我国第一次正式以液氢和液氧为推进剂,成功进行火箭氢氧发动机地面试验试车。这是高能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的一次里程碑。
追溯到此前的8年前,1956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前身)低温实验室内,我国第一次成功实现液氢生产。这一历史性的突破,离不开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的不懈奋斗与辛勤努力,更为我国的低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11月15日《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了“我国制造成功液体氢”
01
奠定低温事业基础
1951年夏天,我国派出科学仪器采购团去往东德,负责采购团工作的钱临照,召唤即将结束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实验室工作的洪朝生到东柏林洽商。
他们用了一周时间,向厂家订购了小型液化空气机、氢与氦压缩机等机械设备和有关仪表。正是这些设备、仪表和材料,构成了低温物理实验室筹建时的全部家当,新中国的低温事业也正是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
▲钱临照先生在东德负责采购团工作时的照片(左二为钱临照)
▲三级压缩到15MPa的活塞式氢气压缩机(丁锡洪摄于1957年)
▲每小时产量10升的氢液化器(左一洪朝生,丁锡洪摄于1957年)
▲5914型氢液化器的流程计算
02
为“两弹一星”提供动力
在张劲夫的回忆文章中,“两弹一星”各项任务中都可以看到氢液化技术的影子。
1964年11月24日,我国第一次正式以液氢和液氧为推进剂,进行火箭氢氧发动机地面试验试车,一次点火试验成功,试车时间超过20秒,这是高能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液氢从实验室的少量使用到大量工业化应用过程的一次突破。
03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实现氢与氦的液化以后,我国低温物理研究特别是超导物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也在高温超导国际竞争中取得了不少佳绩。
为了推广液氦技术,我国发展了多种低温制冷机技术和相关的低温技术,应用于卫星地面实验和卫星通信等新技术领域。
我国第一滴液氢的故事,正是科研人员们自力更生、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真实写照。如今,我们在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田园里继续耕耘,拥有着更精密的仪器设备等条件,唯有持续努力,不断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进,才能不断拓展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3、25、60、17000 | 科技史
来源: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