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分为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北京代表团六支参加表演项目的队伍中,除了中幡队和空竹队,另外四支队伍——舞狮队、斗牦牛队、雪垒队和跳皮筋队的运动员,分别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北京西藏中学、北京市东城区体校、北京市142中学和首师大附属顺义实验小学,因此备受关注。他们是运动会舞台上一抹独特风景线,展示的是北京大中小学生的精气神。
舞狮队
队中唯一的女生出演狮头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中华民族大团圆的盛会,是各民族交流学习、收获友情的盛会。运动会取消金、银、铜牌,搭建沟通桥梁,增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参加的舞狮运动源于汉代,他们带来的表演节目《狮韵中华》,展示了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团结。
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史明玉,在运动会上与全国各地的舞狮高手进行了交流。作为舞狮队中唯一的女生出演狮头,史明玉用更好的上肢力量、弹跳能力以及艺术表现力,和队友展示北京太狮的独特风采。“我们演绎的是北京传统太狮,狮头最重达到18斤。现在经过改良,体积也是最大,重量达到6到7斤。”史明玉说。
来到运动会,北体大学生们与来自河北、广西等地高手交流中开阔了眼界。“我们早上训练,遇到广西壮族舞狮选手。这次运动会他们表演的壮狮要表演上刀塔。我是这个专业的学生,也是第一次见到壮狮、板凳龙等实物表演,大开眼界。我希望可以演好北京太狮,让南北舞狮在运动会的舞台上进行交流,帮助舞龙舞狮文化进行传承。”史明玉说。
斗牦牛队
牦牛装备大约十多斤重
北京西藏中学高二和高三学生表演的西藏“斗牦牛”,是西藏牧区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斗牦牛运动员旦增曲吉希望通过运动会的舞台,展示西藏民间体育的魅力,展示北京中学生的精神面貌。旦增曲吉是北京西藏中学的高三学生,从小只在家乡林州县望果节时看过真实的斗牦牛表演。
随着斗牦牛演变成运动会表演项目,旦增曲吉赶快去报名参加。“我自豪的就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表演,让全国群众看到斗牦牛是什么样的。”斗牦牛过程中,由两个人共披一张牦牛皮装扮成一头牦牛,数头“牦牛”上演争斗。赛制丰富多元,牦牛赛跑环节,比的是速度之迅猛;领牛人稳坐牦牛背上进行摔跤对抗,较量的是平衡之精妙;牦牛相互猛烈碰撞,展现的是力量之雄浑。比赛过程中,“哦哦”的加油呼喊声交织起伏,回荡在整个赛场。
领队李东光老师介绍,这牦牛装备大约十多斤重,头用塑料制成,插上真正的牛角。牦牛皮囊用毡毛制成,长毛用线绳耷拉下来。“孩子们训练非常刻苦,每天训练结束,一身都是汗。”李东光介绍。
旦增曲吉说,为了运动会进行训练,是快乐的事。而作为高三学生,也要保证学业和训练的平衡。“高三生学业繁重,但也没有因为训练耽误学习。我是代表内地西藏班的孩子,来展现我们的民族风采。”旦增曲吉说。
雪垒队
冰雪运动给学校带来新型项目
民族雪上项目“雪垒”汇聚了鄂温克族“打雪仗”、满族“狩猎球”及流行于北京地区的“拽包”等项目特点,还帮助拓展了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发展的路径。
本次雪垒和跳皮筋队伍,将北京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展现在全国运动会的舞台。雪垒队由北京市东城区体校和北京市142中学的学生组成,在上届运动会北京夺得第三名,极大鼓舞了这项运动在校园开展。142中的学生殷浩峻说,这项运动要求团队的配合,“我们两个学校的学生从一开始互不相识,现在是雪垒运动让我们成了好朋友和好队友。”
领队白乾介绍,雪垒项目对场地、天气都没有要求,非常适合学校开展。“平整的场地,篮球场、足球场、草坪甚至沙滩上都可以玩儿。在雪季的时候,学生可以做真正的雪球,在非雪季时用的是替代球。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也是北京后奥运时代冰雪运动给学校带来的新型项目。”白乾说。
跳皮筋队
队伍由五年级小学生组成
跳皮筋游戏源远流长,这次运动会期间,跳皮筋队由首师大附属顺义实验小学的五年级学生组成,是北京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队伍。运动员池秀彬介绍,大家虽然年纪小,从选拔、训练到后期的排练编排都投入极大热情。“我们都经过了寒暑假,以及平时课余的训练,在动作难度和舞蹈编排上,有了很大提升。”
队伍都由女生组成,在演出服设计上也花了心思。“我们的演出服装最开始是老师设计的,然后第二版就交给我们学生进行设计。现在我们的服装主要颜色是红色,上面还镶满了很多闪亮的小钻,代表着一颗颗小石榴籽,象征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分开的团结精神。我特别期待可以来到运动会的舞台进行展示。”运动员胡馨月说。
文并摄/本报记者 褚鹏
统筹/王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