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竹板“照身帖”到智能芯片卡,揭秘“身份证”的千年变形记

你曾经有没有好奇过,在古代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证明“我就是我”的呢?


古人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古代也有身份证吗?


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子身份证,他们依靠什么来确认身份,通行天下?


想象一下,你穿越回西周,想要出远门,却被告知需要“符牌”来证明身份。这“符牌”究竟是何方神圣?是像现代工作证一样的小卡片,还是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到了隋唐,因为避讳皇帝的名字,“虎符”竟然摇身一变成了“鱼符”,而武则天时期更是将鱼符改成了龟形,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宫廷秘闻和权力斗争?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跟随时代的脚步,开启这场身份认证的探秘之旅吧!

西周时期

符牌  


普通人出远门,需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只要用书信或者信物就可以了。而官员身份特殊,则要有相应的办法证明自己的身份。


现代汉语中,“符合”这个词语,便与“符牌”有关。“符,信也。分而相合。”意思就是,符是一种从中间剖开的凭证,有关双方各持一半。除了本人,谁还能持有另一半呢?答案是中央朝廷(包括身为其代理人的各级官员)。


符牌不仅是军权的象征,还有防伪功能。将符牌一分为二,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在一起验别真伪,符牌合在一处才能有效。


图片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是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怀王给弟弟启(分封在湖北鄂城,故称鄂君)的一份“免税符”。


因长得像竹节,故又称为“节”。只要拿着它们,启名下的商队就能在楚国境内畅通无阻,不用交税,但上面的铭文会对商队的规模、路线、货物种类等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虎符 


虎符由西周时期的著名谋臣姜子牙所发明。在战争频繁的时代,调兵需用虎符交接,以此知道交接的士兵身份虎符只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所有,可以理解为权力身份证明虎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军队进行控制和调动的凭证。


只有持有与中央政府手中虎符完全合体的另一半虎符的将领,才能调动军队。这种制度确保了军队在关键时刻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图片

阳陵虎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时期 

照身帖 


最早的身份证是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为了控制民众流动,发明了“照身帖"以保证律法的执行度,同时秦国也是战国唯一一个全民持有身份证的国家。这种“照身帖”由官府发放,是一块打磨光滑细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和籍贯信息。国人必须持有,普通百姓不管出行还是投宿都必须出示照身帖,否则旅店亦不得留宿,关口不得放行。如若没有就被认为是黑户,或者间谍之类的。


商鞅因变法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后,那些人开始找商鞅清算,商鞅选择连夜逃跑,结果因为照身帖的问题并没能逃掉,“作法自毙”的词语就如此得来。


明人余邵鱼的《周朝秘史》对这段故事有详细记载:


“鞅走至函关,天色将昏,扮为商旅投宿,店主求照身之帖验之。”


鞅曰:“吾无照身帖。”


店主曰:“吾邦商君之法,不许收留无帖之徒,如有受者,与无帖之人同斩,决不敢留!”


隋唐时期

鱼符  


隋唐时期,“身份证”又有所不同,因避讳李虎的名讳,“鱼符”代替了“虎符”。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西魏的八柱国之一。据《新唐书》记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照命。” 根据官员不同的品级发放金、银、铜制的鱼符, 三品以上由黄金作为材料,三品以下用银活铜为材料,五品以上的官员还配有专门的鱼袋。“鱼符”形若鱼状,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背面刻着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位品级。


官员在执行公务或出入皇宫时须出示鱼符,类似于今天的工作证或通行证。


鱼符分左右两半,左符放在皇宫内廷,右符由持有人随身携带,这样可以验证鱼符的真伪。


图片



鱼符的使用方法类似于先秦时就已有之的虎符,但二者的作用还是有区别的:


虎符是用来调兵的证明,相当于今天的调令;


鱼符是官员人人持有,属于个人的职业身份证明。


龟符  


武则天之前,唐朝的鱼符都是鲤鱼形的。


武则天称帝后,怕人们看到鲤鱼会睹物思人想起“李氏”江山,因为“鲤”和“李”同音,遂将鱼符改成了龟形。


龟在古代星宿崇拜中代表玄武,和武则天的“武”谐音。


这样,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就变成了“龟符”,李商隐曾写过《为有》一诗,里面有一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这里的“金龟婿”原本是指妻子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上早朝而不能陪伴自己。后来被人们衍生为女子的佳偶 “金龟婿”这一说法,就是源于唐朝的鱼符制度。


图片


唐代还将鱼符制度推广到了海外,当时番国使者也都会领到唐朝政府发放的符。


这种符以雌雄来分,雄符留在唐朝政府,雌符(有十二块之多)交给番国来使带回去。该国再有来使,则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其真实身份。

宋明清时期

腰牌 


到了宋代,鱼符制度渐渐被废除,官员的身份证变成了腰牌。


腰牌的材质不仅有金属,还有象牙、金银、名贵木材等等,腰牌是官员的身份证明,作用同“鱼符”类似,但制度更加完善。不仅官员可以持有腰牌,家眷仆从也都用来表明身份。


图片


牙牌 


明朝的腰牌也叫“牙牌”。牙牌的材质不再局限于金属,还有用象牙、兽骨、木材等材料制作的。


明朝的官方牙牌分五种,分别标记为勋、亲、文、武、乐。


明朝各类文武官员和锦衣卫,凡经常出入宫廷的,都需要佩戴“牙牌”,按照明朝律令,“牙牌”只限持牌者本人使用,严禁将其借给他人,《明会典》规定:“有牌不带、无牌辄入者杖八十,借者及借与者杖一百。”而且,一旦持牌者被摘取了“牙牌”,往往意味着连官职也一块丢了。


明朝时,不仅官员持有牙牌,大户人家的家眷仆从也携带腰牌以表明身份。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经不局限于官员们,并开始向中下阶层阶级发展了。


图片


《明史·舆服志》记载:


“凡文武朝参官、锦衣卫当驾官,亦领牙牌,以防奸伪,洪武十一年始也。其制,以象牙为之,刻官职于上。不佩则门者却之,私相借者论如律。


牙牌字号,公、侯、伯以勋字,驸马都尉以亲字,文官以文字,武官以武字,教坊官以乐字,入内官以官字。”


相比于明朝的“牙牌”,清代的“腰牌”更加完善,腰牌多为木质,满汉合璧,大小尺寸各异,正面烫有“腰牌”字样,由内务府制作,发给内阁、内务府及内廷行走各处供事的书吏、苏拉等,三年一换,如有人员更替则随时上报更换。


牌子上不仅加上了姓名、年龄、工作、官位编号、相貌特征、发牌年代等基本信息,在形状上和后世的身份证也已经大同小异。有的腰牌上还录有持有者的面部特征,注明身份证的用途,已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身份证了。如一些“身份证”上还写着“右足跛”、“耳下小瘤”的字样。


帽珠  


清代各阶层的身份还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区分,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


不同品级帽珠的颜色不同,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宝石顶子,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为青金石,五品为水晶等等,秀才可佩铜顶,一般百姓帽上没有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一类怪事。


图片



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身份证,用于特殊职业或临时事务时使用。


比如皇太子的身份证叫“玉契”,太子监国的身份证明叫“龙符”,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身份证明是“麟符”,嫔妃的身份证明叫“绿头牌”


和尚的戒牒或度牒,用以证明其和尚身份,方便化斋和从事宗教事务。


古代商人行商或举人赶考使用的“路引”等物,属于一种临时事务身份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更像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介绍信之物。


小贴士


现代身份证里的数字密码


自1999年起,我国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公民身份号码按照GB 11643-1999 《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由18位数字组成:


前6位为地址码(行政区划代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图片


身份证第十位的校验码,是按照特定公式计算出来的,计算结果为数字1—10的这11个数字的其中一个。


图片


因为“10”为两位数,为了保证身份号码为18位数,“10”便用罗马数字“Ⅹ”表示。因此,“Ⅹ”读作shí。


你还知道其他

独特的身份证明方式吗?


快把你了解的

相关历史知识

分享在评论区吧~


综合自:百家号、淄博户政、一方知识百科、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等,图片均来源于视觉中国。


图片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朱洙 吴文静(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