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颖教授:于巅峰竞攀登!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研究的心路历程

2024年11月21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了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山医院)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海医院)共同牵头的应用液体栓塞材料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研究成果。(推荐阅读:重磅!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迎来新方法,《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中国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汇聚了中国12个省市31家顶尖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疾病中心的智慧与力量。

图片


作为华山医院的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当我作为主要研究者,完成这项关于非急性硬膜下血肿介入治疗的研究时,内心充满了荣幸与激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挑战,更是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医学界贡献了一份微薄之力。


非急性硬膜下血肿,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疾病,实则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困扰。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病情,但复发率和致残率依然居高不下。崖嶂挡途,唯有攀登!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医疗工作者必须迎难而上,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为了发表一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


图片


华山医院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我们一直在关注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进展。鉴于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MMA栓塞这些年逐渐进入从业者的视野。MMA栓塞的原理是通过栓塞供血血管(如脑膜中动脉),减少血肿的再生和进展,这种方法具有微创性和针对性。国内外一些回顾性或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了脑膜中动脉栓塞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应用,尽管结果显示出较低的复发率和良好的患者预后,但这些初步研究的规模有限,且缺乏随机对照的科学验证。因此,2020年初我和我们华山医院顾宇翔教授等人与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最终确定了研究方案,并开始实施这项前瞻性的RCT研究。


回顾我们的研究之路,从最初的设想到如今的成果发表,每一步都是锻炼,都是攀登。就我个人感受而言,首先是建立健全了对临床研究完整概念的认识。这是一个不同于临床,也不同于一般研究的系统,它里面有非常严格的包括从伦理开始到临床试验的方法论再到后面的一系列工作,尤其是统计学。因此这一过程,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数据、结论严谨性的把握,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对真相、真知的追求。


同时,通过这项研究,华山医院锤炼出了一支有实力冲击顶级临床医学杂志的团队,尤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开展大型、高证据级别RCT研究的宝贵经验。我们欣喜地看到,更多由华山医院牵头或参与的高质量RCT研究正在稳步推进。


图片


当然,我们的研究之路、攀登之路也充满艰险、崎岖和忐忑。在研究初期,我们就遇到了诸多挑战。首先是与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多项类似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陆续启动,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执行力。因此,我们与竞争对手你追我赶,从比拼入组病例数和研究进度,到在2024年美国卒中大会上与其他两家研究中心“意外”进行了同台接力分享,每一次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图片


然而,正是这些压力和挑战,激发了研究者们的斗志和创造力,让我们不断突破自我。尽管我们的研究结果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最终共同证明了脑膜中动脉栓塞在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价值。

图片


此外,新冠疫情也给研究进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影响了患者招募和数据采集的进度,还迫使研究团队在保障研究质量的同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来应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业性和执行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古语说“好事多磨”,这项研究的投稿评审和最终发表过程中也充满着波折。在最初的试验结果中,我们非常兴奋地看到无论是首要终点(血肿进展/复发,死亡)还是安全性终点,MMA栓塞相较于传统手术方法都是更安全的治疗方法(P=0.02)。但是投稿初期编辑建议我们把首要终点中的死亡剔除,而死亡剔除后研究的结果也就变成了阴性结果(P=0.1)。我们多次尝试与编辑沟通,提出将所有的死亡事件从首要终点剔除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有3例患者是由于血肿进展或复发导致的死亡,且都发生在传统治疗组,建议编辑将神经性死亡纳入终点事件,这样我们仍然可以得出辅助性MMA栓塞比传统治疗方式更具优势的结论(P=0.047)。但是最终编辑未能采纳我们的建议,坚持将死亡从首要终点中剔除,因此这项研究最后以一个阴性结果呈现给大家。这一结果无疑让我们感到有些意难平,但仔细琢磨这似乎是一个更加准确、更加开放的结果,能够给未来的研究更多的启示。


图片


在深入反思这一结果后,我意识到,阴性结果对于研究团队来说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它促使我们从更深入的亚组分析中发现关键因素,挖掘未来治疗的靶点。例如,我们很高兴地发现MMA栓塞在非钻孔引流的症状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优势更加显著,这也催生了我们进一步的探索——针对更加精准的人群,探索MMA栓塞对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潜在价值。这无疑为下一次攀登埋下了伏笔。


这项研究的宝贵成果还在于,我们营造了一个有机的、可持续的临床研究生态。全国多中心的协作机制确保了研究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而全过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研究实施则保障了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这种生态的构建不仅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未来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成功发表,并与国际同行的其他两项研究形成“背对背”重磅发布时,我深感欣慰。这不仅是对我们中国研究团队努力的认可,更是为中国医学研究者在国际医学领域赢得了尊重和声誉。


携手共攀登!在此,我由衷地感谢全国12个省市31家参与中心的负责人与协调员们,以及长海医院研究团队的精诚合作。无论是不分昼夜的工作,还是简单的盒饭相伴,正是有了每一位参与者的支持与协作,我们才能够顺利完成这一高质量的研究。同时,我也感谢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与“临床研究三年行动计划”的资助,这些支持与资助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图片
图片


我深知,此次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我们的研究并非达到了终点。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个Stepping-stone(踏脚石),而非Milestone(里程碑),因为前方还有更加巍峨的高峰等待我们去征服。在这场攀登的旅途中,我们始终保持着对更高巅峰的渴望与追求,不断与自我竞争,力求超越。然而,我们深知,真正的攀登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而非搭载热气球或直升飞机走捷径。因此,我们将以每一步都可以丈量的坚实步伐,继续在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去欣赏并领略那由汗水与智慧凝结而成的真正壮美风景。我想,“于巅峰竞攀登”是一个华山人的应有心境!


未来的征途漫长且充满挑战,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包括华山医院在内的更多中国声音将成为促进人类医疗事业不断前行的战歌,广传五洲四海。


图片

毛颖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医院)执行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

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上海市脑功能重塑和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