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牛津词典将“selfie(自拍照)”评为年度词汇。
那一年,全球社交网站上“自拍照”一词的使用率激增17000%,上网发自拍也成了一种流行文化。从梵蒂冈教皇和美国总统夫妇到金·卡戴珊这样的娱乐明星,乃至几乎每一个有智能手机的人,自拍对他们来说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日常。也正是那一年,将近两亿张自拍照被上传到互联网上。
自拍杆也随着自拍的流行进入大众视野。
虽然现在看来稀松平常,但在自拍杆出现的时候,它无疑是一种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既可以让自己用手机自拍时显得身材更修长脸更小、又可以让多人用手机合影时不需要找人帮忙的神器了。
自拍杆在不同时代被发明了两次,收获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美能达相机的工程师上田宏就设计出了最早的自拍杆,还申请过专利。上田宏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一次不愉快的经历:他和妻子在法国旅游时找了一名路人帮他们夫妻拍合影,结果路人直接拿着他们的相机跑了。
上田宏设计的自拍杆跟今天我们熟悉的自拍杆样式差不多,相机能固定在杆子的末端,并且还附带一个能看到镜头大致取景的镜子。这个自拍杆产品一度公开销售过,然而销量很不理想,唯一的高光时刻便是被一本叫《101项并非无用的日本发明(101 Unuseless Japanese Inventions)》的书收录,同样被收录的还有一些看上去似是而非的奇怪发明,比如帮助人准确滴眼药水的漏斗,以及能够收集雨水的反向伞。
显然,当时自拍杆在人们眼里确实是个有趣的东西,只是没什么用。
而等到加拿大人维恩·弗罗姆(Wayne Fromm)在21世纪发明自拍杆时,自拍杆面对的市场前景已经大不一样了。
弗罗姆并不知道上田宏那个早已被时代喧嚣淹没的小发明,但二人发明自拍杆的动机很像——他们都不想总是找人帮忙拍照。弗罗姆带着女儿在欧洲旅游时,就曾为拍照这个事感到苦恼:“我们要不断地寻找好心人来帮我们拍照。你坐在那里等,希望他们会说英语。我当时就有了一个想法,是否能够将照相机悬停在空中,就像是有人给我们拍照那样?”
弗洛姆回家后拆了一堆伞,想了不少办法,最终制作出来的自拍杆还有很多适应手机时代的功能,比如可以防尘防水,还能快速收回杆头等等。
2010年,新发布的iPhone 4配置了30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供使用者自拍或进行视频通话。这一年,美国《时代》杂志把自拍杆称为“世界25大发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