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中的跨国情谊:吴兴让与越南留学生的陶瓷往事

磁州窑位于中国北方,其窑火传承千年

它曾凭借着

精湛的制瓷工艺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域的目光

当时,有不少远方而来的留学生

他们带着对未知文化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踏入了磁州窑这片神奇的艺术天地

图片

今天,让我们一起

跟着吴福林回忆

其父亲吴兴让与越南留学生的故事

……

吴兴让(1915——1975),峰峰矿区彭城人,具有高超的陶瓷绘画技艺,被誉为彭城“头杆笔”。他既是现代磁州窑日用细瓷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发掘、继承和弘扬宋代磁州窑陶瓷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磁州窑艺术集大成者,为磁州窑的创新和发展倾尽毕生精力,作出了卓越贡献。

前段时间,在查找有关资料时,看到两张发黄的老照片,一张是父亲(时任研究所美术设计室主任)与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教授及他所带越南留学生邓庭叶和邯郸陶瓷研究所叶广成等人的合影,另一张是父亲与邓庭叶和研究所段天纯等人的合影。这两张照片都是1966年7月照的,距今已五十八年了。从这两张老照片使我想起了,父亲当年与梅健鹰、邓庭叶等人的亲切交往和深厚情谊。关于父亲与梅健鹰之间的情谊,吉卫东写的《他是新中国陶瓷艺术的先驱,曾九次与峰峰结缘》一文中己写过,本文只叙述一下父亲与越南留学生邓庭叶二三事。

图片

1966年3月中旬,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中央工艺美院陶瓷系主任梅健鹰教授带着越南留学生邓庭叶来到彭城陶瓷研究所。父亲和魏之瑜接待了他俩,安顿好后,在研究所食堂与他俩一起吃晚饭。

梅先生自1957年多次来过彭城,和父亲是老朋友。邓庭叶是越南留学生,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这是他第一次来彭城,作为即将毕业的留学生,邓庭叶是带着他的毕业设计课题来的。第二天,经梅先生同意父亲安排人陪邓去彭城大街小巷转了一圈,当他看到彭城到处都是馒头窑、笼盔墙和高大的灰渣山,使他非常惊讶,感受到了磁州窑文化的厚重。陪同者还给他讲了一些彭城的其它简况。

图片

一堂绘瓷课

经所领导张会斌同意,以父亲为主,刘忠鸿、魏之瑜配合给邓庭叶上了一堂磁州窑传统文化课。父亲讲了磁州窑的发展史和他参加民国三十年初期彭城窑青花改五彩绘瓷技法的经历。刘忠鸿讲了磁州窑传统白地黑花绘瓷装饰技法。魏之瑜讲了现代美术学与磁州窑传统绘瓷技法的结合等,并现场演示了绘瓷技法。梅先生介绍了自己先后几次来磁州窑指导参与仿宋瓷制作和建国十周年人民大会堂河北厅陈设瓷制作的经历和体会。听了磁州窑匠人及梅先生的课,使邓庭叶眼界大开,从理性和感性上对磁州窑千年发展史,磁州窑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绘瓷装饰技法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在随后的日子里,父亲及仝步章、刘忠鸿、魏之瑜、段天纯等人还手把手教他在梅瓶等器物上绘瓷、拉坯、盘条等,使他逐渐掌握了一些磁州窑传统技法。所领导叶广成及丁德、毕树森、牛风德、郭玞亭等都对邓庭叶毕业设计课题进行过指导,使他高质量按计划完成了研学任务。

图片
图片

▲梅健鹰六十年代作品

一顿家常饭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父亲认为这个越南留学生,既有知识又勤快还知事懂礼,对其印象很好。六月底的一个星期天,父亲专门让母亲做了几个家常菜在家招待梅先生和邓庭叶,作陪的有仝步章(父亲的关门弟子)、牛风德(同院邻居)和魏之瑜。席间,他们谈笑风生,邓庭叶边吃边介绍越南的风俗人情。随后,母亲上了一盆三下锅作为主食,父亲介绍了三下锅的主要食材和制作工序,邓品尝后连连夸奖说好吃好吃,不愧为磁州窑的传统美食。

两张合影照

时间过得真快,在梅先生的精心培育下,在研究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父亲和其他工匠的指导和帮助下,邓庭叶按计划高标准圆满完成了他的毕业设计课题,即将返回北京。

七月上旬的一天上午,邓庭叶将父亲和段天纯、丁德等几个老师傅请到一起说:我一会坐车回北京,感谢各位对我的关照,想与大家合个影作为永久留念,父亲等人答应了他,一起在办公室门前合了影。

图片
图片

▲前排左一吴兴让,左二邓庭叶

后排右一段天纯

     之后,父亲和叶广成、牛风德等人一起送梅先生和邓庭叶到彭城火车站,在车站再次合影后送他俩上车并目送他们远去。

图片
图片

▲后排左二叶广成,右三梅健鹰,右一牛凤德

回北京后,邓庭叶将合影照片洗好后写了封信将照片寄给我父亲,还在照片后用中文和越南文莶名。从中央工艺美院毕业后,邓庭叶回到河内一所大学担任美术老师并给我父亲写过两封信,讲叙他的工作情况和在彭城与父亲相处的友谊等,可惜这两封信都已丢失。

从以上几件小事可以看出邓庭叶与我父亲之间的深切情谊,这正是:中越情谊深,彭城结瓷情,邯郸河内远,人民心相近。


■文字:吴福林

■编辑:秦康宁

■校对:林   鑫

■编审:李妮妮

■监制:梁   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