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剧照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三不足是王安石力主改革时朝野对他的毁谤,但换个角度讲,其实也是王安石变法坚定不移的明证。
一、变法失败
元丰八年三月,一则噩耗从东京开封传遍大江南北。年仅三十八岁的皇帝赵顼驾崩,即位的是他九岁的儿子宋哲宗赵煦,而临朝摄政的,是一直强烈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
消息传到江宁的时候,王安石去年生的那场大病还没有好透彻,寒冬已去,春日将临,气温分明已经渐渐回转,但王安石内心却无端感受到一股冷意。
因为要变天了!事情果然如他所料,神宗去世后不久,司马光从洛阳进京奔丧,祖母皇太后向他征询治国方略时,司马光对新法露出了自己在神宗朝时一直被压制的爪牙。他上了《请革弊札子》和《请更新新法札子》两篇札子,痛陈新法弊端,认为新法贻害无穷,简直就是国家和王朝的毒药,简而言之一句话,废除新法,势在必行。
很快,司马光就被拜为相,熙宁和元丰年间提出的新法被尽数废除,与此同时,许多旧法被一一恢复,主持新法改革的王安石被扣上了“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的大帽子,变法派官员也都被贬出京。
王安石因此精神大损,抱病钟山。
司马光剧照
去年王安石重病之后,曾经向神宗皇帝上书舍宅为寺,祈祷“永远祝延圣寿”,神宗将这座由宅院改建的寺庙命名为“报宁禅寺。皇帝亲手写下的匾额还悬挂在禅寺的门楼之上,不过一年光景,如今却已物是人非。
面对旧主的驾崩和新法的废除,王安石万般无奈,只好将精神寄托于神佛之事。元丰八年四月十一日,他将自己亲手校对过后的《楞严经旨要》刻于寺中,但在抄录经文的某个瞬间,他或许想起过神宗即位时,他被召还入京越次入对时对变革满怀期待的自己。
二、变法拉开大幕
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考中了进士,被授为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又先后做了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职。京官这个让士人们趋之若鹜的身份,对王安石来说仿佛并不算什么,其实朝廷曾经多次召王安石入京为官,但都被他拒绝。
他一边被打上脾气倔的标签,一边又被士人认为无意功名,“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于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赴是职,闻者莫不喜悦”。
王安石倒不认为自己是多么高尚的人,他屡次对朝廷的征召推辞不就,不是因为对做京官没有兴趣,而是因为当朝君王不能满足他“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
王安石一生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位皇帝。宋仁宗诚然算是个英明的君主,但王安石在嘉佑三年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时,提出了国家弊病和改革方案,然而当时仁宗皇帝刚经历了庆历新政的失败,丧失了斗志,哪还有心去接王安石的改革方案。继位的宋英宗是个庸碌的君王,仁宗没有自己的子嗣,过继来的儿子英宗登基多年来还在忙着和臣下掰扯是否尊他亲生父亲濮王为皇考这个问题,显然也不是能厉行改革、引领时代的皇帝。
虽然臣子不能非议君王,但与其在这样的君王手下得过且过地消磨时光,还不如在外做地方官,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几件事。
宋仁宗剧照
治平四年,宋英宗过世,宋神宗赵顼即位。这个二十岁的青年皇帝,想要大展拳脚,做太子的时候他就已经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深觉言之有物,对王安石在这篇万言书中表现出来的治国才能颇为欣赏,于是当即召王安石入京。
面对这样一位君王,王安石没有像从前一样拒绝,对君王之诚他同样报之以诚,当即动身,在熙宁元年四月入京。与新君会面,两人在宫中议论良久。这场议论其实在史书上着墨不多,但对君臣二人来说,应当有着和《隆中对》《榻上策》相当的地位。
王安石之后便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百年无事作为切入点,谈了北宋平静水面之下的风起云涌,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也对皇帝进行了督促和鼓励:“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宋神宗显然很吃这一套,熙宁二年,他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又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导新法的拟定和颁行,一场改革自此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大幕。
历史的呜咽:那些逝去的热血、人与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