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长存长鑫

今天传新一轮半导体禁令要来了,分享某B行对两家存储的系列研究,从对面的视角怎么看CN禁令对产业的影响。
海外已公开观点不包含任何非公开信息)

长存
1. 预计长存2024年收入50-60亿美金,现在可以满足中国1/3的NAND闪存需求,如果160层的规模量产能成功,2年内可以拿下中国本土需求的一半,整个中国OEM的NAND需求为180亿美金/年(OEM采购需求而不是最终需求)
(收入预测考虑了多种因素,比如基于长存产品拆解获得的bit密度数据、ASP里面的政府采购溢价等)
图片图片


2. X-stacking具有技术优势,甚至铠侠和WDC最近也在借鉴,拆机报告显示同样层数情况下,长存bit密度超过海外巨头良率导致成本还是高于海外(15-20%)。160层如果成功,毛利率会从今年的8%提升到明年的16%(海外巨头毛利率30%)
图片


3. YMTC目前70%产能是128层,232层产能受限于设备和良率问题,但160层可能到明年替代128成为主力,占全部产能2/3128L目前良率80-90%(海外巨头成熟良率就是85%),160L只有50-60%,明年希望达到成熟良率(很激进)。从232转到160层,可以视作加入实体清单后的妥协,也是市场策略,去适配中国本土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先进设备的禁运、软件/售后维护的中断,还是制约了良率,非关键工艺步骤可以国产,但关键的尚且离不开进口设备。未来160层能否成功拉升良率、继续扩产的关键,要看国产设备的进步速度。
图片图片

4. B行了解到,相关部门并非放任长存无节制扩张投资,而是固定资本开支上开绿灯,但“现金成本”要能打正,且在盈利前提下才能继续扩张。因此长存也有价格成本底线,但这条线依然比海外同行要低40%(NAND这个生意的固定和现金成本大概4:6)因此如果长存以“现金成本价格”冲击市场,现在这帮巨头们的NAND盈利还会大幅下滑。

图片

5. 与此同时全球NAND周期依然疲软,巨头继续缩减资本开支,且技术节点的推进速度略有放缓,其实给了长存追赶的时间窗口。如果长存真的实现160L的良率爬升和规模量产,释放规模供给,对存储巨头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一轮的出口管制会如何制约,以及中国本土设备的追赶速度。


长鑫
1. CXMT会在2025年Q4达到30万片/月,接近镁光。但单片晶圆的实际bit产出,可能只是海外同行的50%,尤其是如果对比DDR5,长鑫的单片晶圆bit密度大概只有同行的40%。
图片

2. 目前长鑫的bit密度大概是海外同行2016-2018年的水平(下图),差距是6-8年,过去几年这一差距也没有缩小太多(海外DDR已经进入EUV微缩轨道)

图片
3. 长鑫去年发布了LPDDR5,但B行认为到2025年之前都不会进入市场海外拆机发现的CXMT芯片主要是DDR4/LPDDR4,客户也主要是ZTE的机顶盒、中国印度的低端智能机小米vivo传音)等等中国OEM高端应用比如服务器中尚未发现。
4. B行业认为,目前的DDR5/LPDDR5都是1y以上制程,而CX目前卡在了18nm正好处于1x 1y之间。如果CX基于此能实现DDR5的量产,将是海外巨头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可能性较低。因此CX主要冲击的还是低端的DDR4市场,而这个市场随着D4-D5的迁移,逐渐缩小。
图片

写在最后
看完他们的报告,感觉NAND是堵不住了,所谓“制裁”的边际效果不会增加太多,而冲击的也主要是韩国人。DRAM的追赶难度更大,对美国意义更重要,不仅仅因为镁光这家美国公司,美国今天继续制裁半导体最终目的是AI,至少现阶段加速计算的核心在HBM,而HBM对我们来说的“山”不是TSV而是前道DDR5。但规模化、自主化、服务器企业级、满足HBM标准的DD5,目前看来道阻且长,预计老美这次会把相关领域进一步“做实”。好在这玩意终究是个Commodity(HBM所用D5略有不同,但对晶圆厂产能差别不大),一旦cycle周期向下,产能过剩,通货想拦也拦不住...这一点和业内人士确认了下,至少到HBM4依然会有标品,可以通卖。往后HBM5走到什么样的定制化程度不知道,但也是几年以后的事儿了。

更多细节在报告原文了,已上传星球,还有一篇techinsight的拆机报告。昨晚上传了对A股下跌的交易台分析,结果今天被传的到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