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河南篇丨一盏彩灯里的“东京梦华”

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为何要多来河南?“豫”人为善的表述里写着多少篇真诚故事?“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河南,聚焦“好人”与“善事”,既看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爱的市民,也看“文明实践+”带来的满满幸福感,沉浸式感受一座座中原城市缘何出圈出彩。

大河网讯 今年53岁的张俊涛,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

图片

馆内部分灯笼

为了见到他,“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记者来到在开封市理事厅街西头。只见一座两层高、400余平方米的小楼内部别有洞天,推门进去,宫灯、走马灯、无骨花灯……一个奇幻璀璨的彩灯世界铺展在眼前。

一句承诺让他打开美轮美奂的彩灯世界

为了父亲张金汉的一句承诺,张俊涛放弃丰厚待遇,以公益性的传承传播,走上了一条让中国传统彩灯文化薪火相传的人生历程。

据史料记载,“汴京灯笼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河南开封的灯笼制作世家,相关技艺自清末时期创制,一直传承至今。传到张金汉这代,推陈出新,研究恢复制作出宋代走马灯等一批久已失传的传统彩灯,让彩灯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新的生命力。

图片张俊涛在指导制作灯笼

2008年,“汴京灯笼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张金汉离世前,对儿子张俊涛的唯一要求是:“要把汴京灯笼张技艺发扬光大。”张俊涛毅然辞去了保险公司的高薪职务,走上了中国彩灯文化的公益传承之路,开启了文化公益行动的匠心坚守。

“从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刻起,这项技艺就不仅仅是我家的了,而是国家的、大家的了。”牢记父亲遗志,张俊涛把百年祖宅改建成了“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两层小楼、八个展厅,传统灯笼、五谷丰灯、微型灯、万眼萝灯、走马灯……数十个种类上百种灯笼,组成了美轮美奂的彩灯世界,成了展示开封非遗文化的新窗口。

2011年6月彩灯展览馆开馆,十几年来,张俊涛坚持着免费开放、免费讲解和赠送传统纸玩具的“三免”原则,始终未有动摇。曾有人以每年20余万元的租金租用展览馆用于经营活动,他也不为所动。开馆以来,只要有时间,张俊涛就在展馆内为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和彩灯爱好者义务讲解。

据了解,曾有一位早年定居美国的老先生,为寻找儿时记忆里的花灯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在“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看到满屋花灯,激动落泪,嘴里不停念叨“这就是我儿时的记忆……”。

“汴京灯笼张”的故事走向世界

“提灯笼,逛灯会,灯笼灭了回家睡!”这首流传至今的歌谣,包含着开封人童年时的美好记忆,也是张俊涛发扬“汴京灯笼张”技艺的动力。

他以传授制作“我的第一盏灯笼”为主题,把非遗课堂搬进各大中小学、幼儿园,举办免费制作体验活动500多场次。

图片

张俊涛在给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述与灯笼有关的知识

2017年,张俊涛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从非遗博览会到世园会,从少数民族运动会到农民丰收节,从深圳文博会到大运河博览会、故宫香港展……他将“汴京灯笼张”带到各类场合,不遗余力地传播非遗文化,把彩灯中的中国故事、开封故事讲给全世界。

2018年,张俊涛作为文化使者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卡莱尔、利兹和谢菲尔德等多个城市举办汴京灯笼展示和文化交流活动;2019年,参加驻南非大使馆、驻伊朗大使馆举办的春节文化交流活动……张俊涛以民间艺人的淳朴和热情,通过汴京灯笼这一载体,用中国传统艺术点亮世界各地的夜空。

自行设计编印《中华传统纹样藏品库印染图案分册》

用传统元素、传统工艺、传统符号来表现现代生活,是张俊涛一直以来孜孜以攻的方向。

多年来,他遍访各地的博物馆、传承地,搜集古籍资料,研究整理汴京灯笼的起源与传承,着手古代花灯文化的研究复原工作,先后搜罗了数万张木雕、木版年画、蓝印花布以及各种老家具物件等,采集、整理搜集遗存在民间的各种传统纹样素材。

至今,他提取传统纹样图片1000万余张,自行设计、编印《中华传统纹样藏品库印染图案分册》《木雕花板分册》《屏窗图案分册》《门照罩图案分册》等成果,免费提供给专家学者、专业学生作设计研究使用。

光阴更迭,岁月轮回,中国传统彩灯文化已走出国门,闻名遐迩。张俊涛脚步不停,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就像一盏光彩夺目的彩灯,点亮夜空、激活汴京一城华彩!(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