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近年出版界一大热点,讨论解读宋朝文化、艺术、饮食、服饰、美学等题材的著作相继出版。日前,作家陈季冰新著《逝去的盛景》别开生面,从经济学角度切入,关注制度和技术的进步对宋朝经济的影响,并在上海茑屋书店、建投书局举办新书分享会。
为何宋朝的文人生活如此滋润?“首先和商业以及经济发展有关,其次也因有相对和平的环境。眼下对宋代的重新认识,显示了一种价值观念的变迁,更强调以人为本。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更是为了获取智慧,而非简单评价其是否盛衰。”陈季冰谈到,东京梦华、千年风雅之下,经济学,恰是打开宋代的钥匙之一。
嘉宾对谈中谈到,《清明上河图》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一个行政中心,而是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为什么到北宋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以至于《清明上河图》中有如此多熙熙攘攘的商人?这与宋朝的治国理念有关。宋朝与其他朝代迥然不同的经济政策体现在城市化率、税收、货币、贸易等各方面。
正是高度发展的商业环境与相对较大的经济总量成就了宋朝人的富裕,为他们的滋润生活提供了经济基础,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增长又显著推动了社会进步,这才为文化教育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积极鼓励办学兴教,时人也以读书为至乐之事,宋代社会由此形成了浓郁读书风气,造就了一大批文学史上闪闪发光的诗词大家。
南京大学教授景凯旋认为,从专业的角度看,这本书在兼顾史料严谨的同时,又有与学院派写作不一样的可读性,从《清明上河图》切入讲述宋代城市的变化,从城市的变化切入到经济,再从经济延伸到文化,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
该书着力点并不在于讲故事,也没有严格按照农、林、牧、渔、工、商等行业分类来全面叙述宋代经济样貌,甚至没有完整介绍宋代经济制度,而是更聚焦回答一个问题:繁荣的社会是如何成就的?全书有选择地向读者呈现了宋代新出现的前沿经济变化,如城市网络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以及货币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等。
对于宋朝“不知以俭为美德”纵欲奢靡之风,陈季冰从现代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崇尚俭还是奢的不同价值导向代表了不同的经济模式:储蓄型和消费型。市场经济或现代经济必然是消费型经济,“奢侈带来富足,节俭造就贫穷”是有道理的,但他也不否认,一切向钱看的庸俗市侩之风,确实也滋生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论述宋代经济制度时,作者批判地认为,所谓“和买”“预借”都是涸泽而渔的聚敛思路。“和买”被称为“衰世苟且之法”;而“预借”更是寅吃卯粮,提前预收到6年之后。
以往宋史出版领域近乎由历史学者构建,从通俗角度去讲述宋代经济的读物比较少见。但经济的特性,往往更能反映出社会真实的一面,而这又与制度和技术是分不开的。在作者看来,“当制度与制度、制度与技术之间达成某种最佳张力时,社会就繁荣昌盛;反之,社会就衰败没落”,他从范仲淹、王安石、叶适、李觏等人对经济的论述中,分析宋朝经济在社会、文化、娱乐、生活、军队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隐藏在经济变化背后的制度与技术发展。
作者:许旸
文:许旸图:出版方编辑:李婷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