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女孩写遗愿清单,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生前整理了?

一场大病让她对于生命突然有了忌惮,而不再像同龄人那样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因为年轻,理所当然还会活上很久,理所当然能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

“奥斯宁”站在家中四顾,她感到有些困惑,为什么毕业短短几年,自己竟会积攒起这么多东西?

她决定分几步进行生前整理的工程。

“第一步是从我拥有的个人物品入手,因为之前经历过好几次搬家,发现有一些东西虽然来来回回地搬,但实际上却从来没有打开看过。比如以前去旅行带回来的纪念品,以及相册,同学录和很多信件。”

“我问自己,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保留它们其实只是怀念自己曾经经历的那段时期而已。”

和生活用品不同,个人相册和信件等物品无法转售、转赠。如果顺其自然,它们注定要陪一个人走完自己的一生,然后在他或她离开这个世界后,被亲友们一把火烧掉,或被卖到旧货回收站。

想象自己的人生将来就这样暴露在一个或者是一群陌生人面前,她觉得最好是自己预先把这部分物件处理掉。处理前,她先将它们一一拍照留念。

然后是处理衣物等日常用品。

“当时一口气整理出来20双鞋,我定了三条选鞋原则:上脚舒服、上脚率高、百搭。结果符合标准的只有七双,就把这七双保留了下来。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就是四双鞋,分别适用于四个场合:通勤、约会、逛街和旅行。在一堆包包中,也是按照使用场景选出三四只使用频率最高的留了下来。”

图片

最多的是衣服,理出100多件。

“先放到闲鱼上卖,看一下有没有人买。我一般会给一个月时间挂在上面,能卖的都会卖出去。如果一个月以后还没有卖出去,就发到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上,粉丝里有喜欢的就给人家。反正能卖就卖,能送就送。”都处理不了的话,就通过回收平台捐出去。她介绍,这种平台在支付宝和美团上都可以找到,捐出去以后,还可以收获能量。

“这样的话想到自己的东西对别人还有用,心理也不会有很大的负担,觉得浪费了。也许人家反倒很喜欢,那这样就是物尽其用了。”

处理完一波自己的私人物品后,她发现内心非但没有预想的那样不舍,反而更轻松了。“你让我现在搬家或者移居到另外一个城市,我好像随时可以出发。”

“我的私人物品不再是我的牵绊,而实际上它们所承载的回忆还在我的手机相册里,我觉得这样就很好。”

第二步是财务整理,注销所有不用的、多余的卡,资金归结到主要的一到两张卡里。将银行账户、保险单、理财产品、资产等都整理在一张清单上,并且注明自己的继承者。

第三步是社交整理,她注销了所有自己不再使用的社交帐号,把不想告诉大家的秘密从手机里删除干净,并将将重要的、想留下来的账号和密码整理好进行存档。

“等到这一步做完,我突然间就觉得这个世界上好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威胁到自己,我不再有任何软肋。”她告诉我们,

“我可以更从容地去度过接下来的生活,而不是说内心总记挂着到了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会有什么不愿分享的东西担心被人看到,怕被揭开自己的秘密,知道这一点让我更乐观了。”

第四步,遗愿整理。以一个老者的心境,用一种长期主义的心态为自己的生命做一个长久的规划,将这辈子想要做的事一项一项写下来,然后开始逐一去实现它们。

在“奥斯宁”发布的一则关于生前整理的帖子下,有网友提到了一个反例:

一个同事的妈妈,因为家人没有告知她真实病情,她完全没有准备死亡的到来。在她去世后,留下了一堆待处理的琐事。大至各类银行卡账户的密码,小至她参加的购物群……假设她提前知悉自己的身体状况,至少会把账户的密码告知家人。

在网上的讨论中,更多做生前整理的人还是老年人和身患重症但行动暂时还不受影响的患者群体。但像“奥斯宁”这样开始生前整理的年轻人也并不少见,为什么越来越年轻人开始“轧闹猛”了?

“奥斯宁”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强调,生前整理这件事没有早与晚的区别。也许越早经历,对于将来的老年生活越有帮助。

她解释,自己进行生前整理出于两个原因。

一场大病让她对于生命突然有了忌惮,而不再像同龄人那样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因为年轻,理所当然还会活上很久,理所当然能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

“因为害怕自己会突然死掉,所以不想给任何人留负担。如果我这个人没了,那我留下的所有东西还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我意识到自己其实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去整理和规划。所以想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身后事,让他人安心,也让自己安心。”她说,

“同时,也是出于一种乐观的悲观主义,随时提醒自己生命有限,应该珍惜时间去做更多想做的事。不要把光阴浪费在没意义的事情上,培养一种更加宏观和洒脱的生活态度。”

她先花了一个星期做了一次全面整理,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断舍离。渐渐的,她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人生的新阶段,她开始过起了一种之前向往但并未实现的极简生活。

或许每一次的生前整理,都是通往极简生活的必经之路。

图片

“几年前的某一天,我打开衣橱找出门穿的衣服。但是我望着满橱的衣服,却不知道穿哪一件。突然间,我觉得自己很累,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我想过要彻底整理一次,但好像一直也没有一个促使你采取行动的机会。”从医院回来后,她才终于下定决心进行一次彻底的断舍离。

“留下的东西少了,就意味着每件物品的利用率高了。现在我挑东西的时候会更注重品质,注重它的长期主义。我会更看重一件物品能不能陪我更久,而不是说它的款式多新颖。”

在她的影响下,她的男友也从原本喜欢买买买的极繁主义渐渐转变了。“我说服他相信,不是东西越多就越能解决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穿搭不好,那不是靠衣服的堆叠就能改善的,真正会搭配的人用那么三件衣服四条裤子就可以搭出很多套来。”她自豪地表示,“我过去一年只买了一条裤子!”

“奥斯宁”通过实践体会到,所谓的生前整理,除了整理物品更多的也是整理自己的心态。

“我觉得自己因此成了一个更有勇气的人,好像即使面对突然而至的死亡也不会太害怕,因为我已经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现在我就只要更大胆地去追求我的梦想,做我想做的事情就行了。”

生前整理,也被称为老前整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整理顾问坂冈洋子首先提出的。

在她出版的《老前整理》一书中,提倡人们根据“用得到”和“用不到”将物品进行分类。她强调,很关键的一点是避免产生“现在虽然没用,以后说不定用得到”的念头。

坂冈洋子推荐的整理顺序,是优先处理大型物件。需要明确的是,生前整理不是一次性行为,在一次彻底的断舍离之后,还需要定时定点进行维护。因为人只要活着就会不断有新的用品进门,因此她建议定期清点东西的数量,绝对不要为了扩充收纳空间而购买超出需要的储物箱。

除非时间紧迫,否则生前整理大可不必一口气完成,“每天花上15分钟,针对某个小角落进行清理就可以。”

图片

生前整理在日本风靡多年,这和日本过早进入老龄化社会有关,很多老人都害怕死后再为亲友增添麻烦,因此希望自己留下的物品尽可能越少越好。这种态度和做法,也影响了很多在日本生活的外国人。

网名“终活日记”的网友是一名独自在日本生活的40+女性,她没有结婚也没有生子,家人在国内生活。

她希望自己如果有一天客死他乡,留下的物品可以被一个行李箱,之多加一个背包收纳。“日本是一个处理垃圾很麻烦的国家,希望我能尽量减少家人的负担。”

她介绍,虽然生活状况并不富裕,但自己已经预留了处理后事的相关费用。包括家人从国内往返日本办丧事的机票和酒店费用,个人的丧葬费用,以及处理各种事情的杂费。

此外,她将自己的银行账号精简到两个,打算往里面存够给父母和朋友各一份的遗产。但在评估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后她发现,自己往后多年里还需要努力多攒一些钱。

图片

这名网友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份“终活”目标。

一、精神开阔

多看书、多看景、多体验,多思考,如此可以避免思想的狭隘。

二、物尽其用

死后不留钱、房以外的身外物,即使留,希望也只是少量,可以让处理人一次性扔完。

三、走得安心

生前多带妈妈旅游,多留点遗产,多买点礼物送亲朋,多锻炼身体争取无病痛死亡。

图片

她每月写一份“终活”总结,在进入“终活”的第二月里,她计算了家中的大物件,总共分成13大类,从电视机、书柜到床垫、被子。

“东西绝对不算多,但如果不是自己处理,对其他人也会是负担。”她说,自己之后会考虑下处理方式。

“年纪越长,越觉得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环境中。只对周边的环境有感受和反应,越来越迷失自己。”她说,“希望可以借由生前整理,让自己跳出这个困境。多想,多感受,多体验,让余生在更广、更高的角度舒展开来。”

图片

随时作好可能死去的准备,只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Netflix高分韩剧《我是遗物整理师》以韩国遗物整理师金玺别的经历创作,他就曾在某次演讲中建议人们直面死亡,做好生前整理。

每个经历过为亲人整理个人物品的人都会深有感触。

网友Doris回忆,90岁高龄的舅舅搬到养老院生活后,自己曾经花了一个月清理老人留下的物品。她的舅舅一辈子在医科院工作,留下三个大书柜。里面除了各种书籍,还有自己出版的著作,获得的奖状和证书。此外,他还珍藏着大量的家人照片和旅行纪念物。

“这些在年轻时断然不会舍弃的、充满个人情感和回忆的物品,此时说扔也就只能扔了。终于理解了,万物不为我所有……”她感慨。

沿着这层思路想下去,现实继而向我们所有人提出了以下问题:所谓的生前整理,是否应该将所有寄托情感的无用之物进行处理?所谓的极简生活,是否应该尽可能剔除个人情感而活?

在很多极简生活方式的实践者都推崇的一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导演在作为“丢物狂魔”的女主角麻衣和节俭的外婆之间设置过一场激烈的冲突,冲突的导火索是她把外婆洗干净用来装鸟食的布丁杯扔了。

外婆气愤地教育她:“在贫穷的时代,想扔也没东西可扔。那种情形下,过去的人们把东西收集起来,重复利用。然而,你们这些生在富裕时代的孩子,不断地得到东西,所以不思考物品的价值,什么都扔掉。”

图片

后来,外婆去世。面对老人留下的遗物,麻衣第一次茫然不知所措。什么是该丢的,什么是该留的?她无法再像从前那样快、准、狠地作出判断。

至此,她终于懂得外婆此前执意保留那些看似无用的先人遗物,其实珍藏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一份感情。在外婆所说的“物品的价值”中,感情占了很大的比重,老人并非仅仅以实用性赋予物品以全部价值。

这部电视剧也让我们得以更辩证地对“断舍离”的行为进行思考,“断舍离”或者生前整理,随便你怎么命名,它们的目的都不应该是为了清理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