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蔚
苏州山塘街上,钱塘词苑评弹茶馆傍河的露台,流淌出三回九转的弹词开篇。
曾春林和妻子徐佳琪在钱塘词苑表演
在苏州当地社区表演
最近几年,曾春林长驻苏州。在苏州、无锡、上海等城市的社区里或书场里,他说长篇弹词,天天演两个钟头,一个故事讲完,半个月过去了;
在游客出没的茶馆或词苑,他唱经典的《钗头凤》《宝玉夜探》,也唱江南小调《花好月圆》《茉莉花》,苏州话掺着普通话,偶尔“突袭”游客,来个小互动,满场活了。
某书某音某站上,会刷到这些小片段,分享者写道:“没想到苏州评弹这么有意思。说书先生又逗又儒雅。”
曾春林
镜头里的曾春林,年少入行,曾迫于生计“流浪了11年”,干过好多行当后,终还是放不下一直相伴的那把三弦。2019年,回归本行的他进入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曲艺杂技总团,重新成为一名专业的评弹演员,并于2023年入选“浙江省文艺名家计划”。
“那11年,走的不是弯路,每一步都是人生的体验,为我的现在和未来做积累。”
获奖照片
5年后,曾春林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参与创作的苏州评弹《牧童遥指杏花村》摘下第十三届全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
“获得提名时,已经很开心很满足了。”他说,但心中隐隐还有一丝对这个曲艺最高奖的渴望。“评弹真的成为我人生中最大的追求。在未来的设想里,它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当年初出茅庐,曾春林说自己的表演就像在背书,“青涩得很”。如今他游刃有余,无论是在各地的表演舞台上,信手拈来一段现挂,还是沉浸在创作的打磨中,脑海里会突然拉亮一盏灯,眼明手快地攥住忽来的灵感。
比如,给作品《牧童遥指杏花村》里的老黄牛再加一些内心独白,给居民养的宠物狗安排一个“出镜”的小反派角色……绍兴莲花落《老黄牛的故事》经他的再创作,成为更具艺术性和生命力的作品。
“老黄牛这个题材特别好,生动幽默地展现了新农村的变化。曾经作为生产资料的老黄牛,如今身份改变,成为老人最割舍不下的老友。老黄牛要不要跟着主人住进楼房引发矛盾,牵出一连串的故事。”曾春林说,看起来《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一定的艺术夸张,但这个作品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是真正接地气的。
原作里大段的唱被曾春林改成了说。苏州评弹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多说少唱,语言分表和白,表是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白是第三人称即故事中角色的语言,
“评弹是一个跳进跳出的艺术。”曾春林说,它在创作上具有非常大的空间。
原作编剧翁瑜也非常认可《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推陈出新,赋予原来的故事以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曾春林和徐佳琪
在苏州评弹界,曾春林是比较活跃的改革派,“我先生也是”。
他的第一档先生是周孝秋、刘敏,代表作长篇苏州弹词《筱丹桂之死》。今年,曾春林、徐佳琪夫妻双双拜曲艺界唯一的“牡丹伉俪”袁小良、王瑾为师。“我从先生这里新学的《约会》里,不但有普通话,还有英语”,曾春林说。
曾春林拜师周孝秋、刘敏
曾春林和徐佳琪拜师袁小良、王瑾
“传统的苏州评弹很好听,但是很多人听不懂,里面的俚语就连年轻的苏州人也搞不清讲的是什么。”曾春林觉得,这门艺术不能碍于语言的局限性,而被时代淘汰,“我想做一些‘断舍离’,但仍会保留最经典的,通过语言上的大胆改革,让苏州评弹更具生命力,更亲近年轻人。”
而苏州评弹的包容度原本就很高。
“以前,苏州评弹的表演借鉴昆剧等戏曲的表演方式”,曾春林说,但后来也借鉴过话剧,比如苏州市评弹团就推出过中篇弹词《雷雨》。他今年在苏州的光裕书厅、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表演的现代长篇弹词《筱丹桂》,就是在原作基础上,做了更现代、更话剧的改编,“这也是为了符合当下人的审美和节奏,评弹首先要有人听,才能继承发展下去。”
“其实,就算是从没听过评弹的,一旦你能让他听几句后就坐下来,听着听着,他肯定会爱上评弹的。”曾春林说
表演时,他常细细观察台下观众的反应,有的以GET到了表演中的某个包袱而欣喜,有的沉浸在轻轻跟唱的自得中,有的像追剧一样被反转惊了一跳、瞪大眼睛……“现在很多年轻人爱听相声,其实评弹可听的地方,比相声更丰富。”
在杭州大华书场演出
在嘉兴珊凤书场演出
在苏州最传统的光裕书厅演出
在钱塘词苑听评弹的游客们
只要听得懂,一定会爱上。曾春林认定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地传承发展,能给苏州弹词注入永久活力。老书目要接续传唱,新创作要源源不断,词新事新,让当下的人能在一段评弹中,放下浮躁焦虑,在江南小桥流水一样的氛围中,寻找到一些治愈。
三弦一起,琵琶跟上,弹指间花雨缤纷,天地万象,人间百态,前世今生,都可开口说来,信手唱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
在评弹界,曾春林擅唱翔调、严调、张调等流派,并曾获得第十三届全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第十二届全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提名奖;第三届浙江曲艺大奖节目奖;第八届江苏文艺大奖·曲艺奖节目奖;第六届、第七届浙江曲艺杂技魔术节兰花奖·兰花奖金奖及各省市大奖。传承书目有长篇弹词《筱丹桂》、《钱塘奇缘》,短篇弹词《约会》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