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重庆防空洞里的变电站

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

图片

220千伏凉亭变电站。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生最难以忘怀的地方,工作从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11月22日,72岁的韩永春再次走进位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山腰处的“凉亭变电站”,心中感慨万分。

作为重庆首座220千伏变电站,前不久,凉亭变电站成功入选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与常规变电站不同的是,凉亭变电站是修建在防空洞内。目前,该变电站已成为全国运转时间最长,且仍在运的防空洞变电站。

图片

凉亭变电站5号洞。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时值小雪节气,寒意渐浓。记者跟随韩永春的脚步,走进凉亭变电站5号洞内。伴随着耳边滋滋的电流声,韩永春讲述着属于这个防空洞变电站的故事。

“凉亭变电站的建立与‘三线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韩永春说,当时,重庆市的电力供应非常紧张,电压最高只是110千伏,迫切需要新建变电站。上世纪六十年代,原国家水利电力部决定利用歌乐山抗战时期遗留的防空洞内的天然优势,抢建220千伏凉亭变电站,其主变压器、控制室、调相机等均建在防空洞内。

图片

鸟瞰凉亭变电站。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供图

凉亭变电站于1971年10月破土动工,1972年5月15日建成投运。该站实现了重庆电网与川西、川南电网220千伏电压等级的首次联网。凉亭变电站的建成,供应了当时重庆地区约三分之一的电能,极大地弥补了“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地区电力缺口。

图片

凉亭变电站1号主变压器。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也是在那时,韩永春成为了凉亭变电站的第一批运行值班员。他最初的工作是变电运行,这项工作主要是对电力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监控,确保电力能够安全、有效地输送到千家万户。“最多时,变电站里有工作人员100多人,分几班倒,确保24小时有人在值守。”韩永春说。

图片

以前运维人员值班时的“宿舍”。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你们现在看到的环境,其实比当初要好很多。”站在一段仅比人略高的洞体里,韩永春说,由于那时变电站的洞内环境非常潮湿,洞壁上经常布满了水珠,被褥一直都是潮湿状态。一批又一批的运维人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了几十年。

随着城市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科技的进步,凉亭变电站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与扩建工程。2011年,凉亭变电站完成自动化改造,开启了无人值守的全新运行管理模式。

图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凉亭变电站主控制室场景。人民网记者 刘政宁摄

“时至今日,凉亭变电站已运行了52年多,它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还在电力技术的更新迭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见证了从传统电力技术向现代智能化电网迈进的每一步。”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变电运检中心变电集控二班班长廖祥华说道。

据悉,2025年,凉亭变电站将完成新一代变电站集控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设备状态感知能力、缺陷发现能力。后续,还将分批完成220千伏设备由AIS向GIS设备的转型改造以及主变的增容扩建改造。届时,凉亭变电站供电可靠性将实现质的飞越,朝着更加智能化、更加高效化、更加绿色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