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忆村归来忆青神||曾令琪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图片

图片

忆村归来忆青神

曾令琪

中岩遐思清幽好,忆村归来忆青神。岷江的秋水,将我的思念带向远方;唤鱼池的涟漪,在我的心湖中轻轻荡漾。而那苏母祠,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共同的记忆;汉阳古镇的慢时光,邵哥与邓哥两位令人尊敬的大哥,则连接着我与青神那说不完的故事……

鲜有地方能让我一见倾心、难以忘怀。然而,青神却是个例外。虽然挥手作别一月有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它的记忆不仅未曾淡去,反而愈发鲜明。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那里的美食,还有那浩浩岷江、潇潇秋雨,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之中,让我梦绕情牵……
电站·汉阳湖
游览过众多的湖泊,参观过无数个电站,我感觉,汉阳湖和汉阳电站,表现出了青神的典型风格。
图片
青神县汉阳湖(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这里,不像杭州西湖与扬州瘦西湖那般的小巧玲珑,也不同于太湖与洞庭湖那样的烟波浩渺。截岷江而筑坝,拦涌流以成湖,因之坝高十丈,湖平千顷,成为青神的一道亮丽风景。

踏入电站,即航电枢纽的核心区域参观,无疑是今生难得的一次经历。偌大的控制室,几台电脑,一溜排开;几个工程师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进行着监控。我不由得欣然命笔,作《临江仙》一首:“喜看仙湖微漾,山头雾霭茫茫。横陈高坝锁清江。幸将岷水涌,化作彩虹光。监控全程严谨,员工操作多方。明灯闪耀亮厅堂。俱言西电好,谁晓此间强。”

自古以来,中国以农业立国,水利与水患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岷江作为巴蜀地区的重要河流,其汹涌的波涛在历史上曾多次引发水患。如今,得益于坚固的汉阳电站和波光粼粼的汉阳湖,岷江变得温顺平和,宛如一位含羞带笑的少女,倚门回首,欲说还休。

这是国庆节期间的景象。岷江的水逐渐清澈,一片桃花源般的宁静笼罩着青神这片土地。徘徊于岷江岸边,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大禹治水、李冰筑堰,他们的丰功伟绩早已书之竹帛,谱于汗青。而今,青神人民凭借脚踏实地的努力,将水患转化为水利,谱写出了新时代“大禹治水”的辉煌篇章。

图片
忆村·秋雨

“忆村”并非一个真正的村庄,而是一个秉承“禅驿”理念构建的度假胜地。当我们入住忆村之际,秋雨已如细丝一般,悄然而至。

置身于别墅风格的雅致客房中,静心聆听窗外细雨的沙沙声,我不禁诗思纷纷。远处的蛙声偶尔传来,近处的犬吠时而一两声。陶渊明所谓“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声音之动态,更加凸显了此处的宁静与祥和。于是作《临江仙》词一阕:“好景良辰堪羡,清风高义琼浆。主宾欢饮万千觞。夜残催酒兴,醉我醉诗行。屡过青神名县,忆村竟换佳妆。潇潇秋雨又何妨。喜居新墅里,懒起梦闻香。”

或许,在不同的人眼里,“秋”和“秋风”“秋雨”,都会有不同的含义。刘禹锡会说“我言秋日胜春朝”,欧阳修则感慨“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苏东坡的感受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鉴湖女侠秋瑾涌上心头的却是“秋风秋雨愁煞人”。此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时间不一,地点各异,其情其感,当然不同了。

现在,在一片宁静之中,我的思绪如网般撒开,我静静地品味着秋风的美妙,品味着秋雨的禅意。
唤鱼池·苏母祠

爱上青神,最初,与唤鱼池有关。

川中名刹重龙山永庆寺有一副对联:“何故重山瑞霭多,好珍藏苏字唤鱼、杨碑凝碧;真如雁荡风光美,喜招来龙山仙鹤、金顶飞幢。”联为“乙丑仲秋上浣”(1985年农历八月上旬)郑拾风先生撰,姚圣冰先生书,易明先生镌刻。那一笔颜体行书,那一种潇洒的风神,至今历历在目。而古北崖下的唤鱼池,则故事精彩,引人入胜。“唤鱼池”三个大字,是1925年四川军阀王缵绪从青神中岩拓回翻刻的。也因为如此,每次到青神,我都会前往中岩,探访苏东坡初恋之地唤鱼池。

图片

这一次,当一行作家迤逦而去中岩之时,我却没有动身。我主动选择留下,看护我们的物品。

静静地坐在中岩山下,静静地品着茶。远处,连山如黛;近旁,清江静淌。越过千年的历史尘封,我的眼前幻化出大宋当年的风光。于是作《临江仙》词,曰:“尝慕坡公风采,唤鱼华夏流芳。事经千载耀辉光。情钟初恋地,意寄水流长。我辈中岩探访,遥思学士徜徉。人生天地大文章。青神佳绝处,留迹比苏杭。”

恋上青神,更与苏母祠有关。

一个半耕半读的家族,因为外家的无私支持,在京城一炮而红,崛起于西蜀,名闻于朝野,一举奠定了“三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并清晰地勾画出文史哲艺交叉的坐标。

如今,在中岩,苏东坡与初恋、原配王弗的爱情故事流传于城乡,感染着读者与游客。东坡《江城子·记梦》云:“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辗转千里万里,走过红尘烟尘,东坡依旧情系西蜀,梦绕故乡。“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如今,在青神,岷江河畔苏母祠那简洁的结构,丰富的内容,素朴的本色,更是令我们一见倾心。要知道,司马光以史学家的笔触,在《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中对苏母赞不绝口:“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图片

有其母,则必有其子。苏轼苏辙兄弟能在文学史上流芳百世,显然,与苏母程夫人的言传身教有着莫大的关系。

东坡落泪处,我辈动情时。神州大地名山耸立、湖水泛波,而“中岩”与“唤鱼池”却别具一格,特别是苏母祠,氤氲出一片独特的文化氛围。
古镇·斜阳

当我们坐在汉阳古镇品尝清茶、品尝咖啡之际,斜阳如瀑,已经暖暖地泻下来了。

汉阳古镇历史悠久,始于宋朝,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是川西南当年繁荣的商贸重镇。如今,古镇街道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处房屋,都在诉说着古镇辉煌的过去。漫步其中,青砖黛瓦的小巷散发着淡淡的青苔香气,似乎在引导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

这一带,流传着一句民谣:“云烟川酒蒙顶茶,嘉腐雅鱼汉阳鸡。”它描绘了“烟鬼”与“吃货们”念念不忘的六种心仪之物:云南的烟、四川的酒、蒙顶山的茶、乐山的西坝豆腐、雅安的砂锅雅鱼、汉阳的棒棒鸡。尽管“汉阳鸡”和“汉阳花生”享誉四方,但汉阳镇上却并没有太多的商业色彩。“汉阳鸡”的餐馆简约朴素,“汉阳花生”的商户更仅有一块简单的手写招牌。
图片

青神县汉阳古镇全貌(图源:华西都市报)

在当今这个“古镇”成为旅游热点的时代,在“风起云涌”的古镇热之中,当真古镇、假古镇、新古镇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孔雀之屏的时候,青神的汉阳古镇,却依然保持着她的本色——朴素无华,自然天成。尽管民国时期的蚕种场已显破败,但明清时期的石板路、石台阶仍在人们脚下踏过;那清脆的打铁声,激昂而响亮,熊熊的炉火映红了铁匠的脸庞;小镇的咖啡馆,简约朴素,而年轻夫妇的热情与周围的景致,却仍让我感受到了一丝现代化的气息。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或许,这里曾是太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水陆起点?“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或许,这里也是坡公曾经流连忘返的地方?

登临览胜,岂可无诗?于是我即兴填《临江仙》词一阕,曰:“南下千年名镇,滔滔万里岷江。依山傍水水流香。一街通曲径,众士兴悠长。迤逦相偕行去,从容观览街坊。三才漫品好时光。躺平青竹椅,铁铺送叮当。”

汉阳古镇,依偎在青山绿水之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漫步古镇,仿佛时光在此停滞,古老的街道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缓缓流淌着岁月的痕迹。而今,岷江奔涌,纵然流去了岁月,流去了时光,却并没有老了青山,老了斜阳。
邵哥·邓哥

邓友权是我接触过几次的大哥,最初以为是不熟悉的缘故,所以话少。深入交往后,才知道他腼腆、内秀,甚至略带羞涩。但他是一个十分细心的人。大到游览的安排,小到出行的细节,他都会仔细叮咛。邓哥特别擅长摄影,他拍摄的画面,风格恬淡,画质清晰,其中很多都与青神、与岷江、与忆村有关。

邵永义和邓哥正好相反,以性格外向、热情奔放见长。品茗聊天、把盏言欢之际,他往往谈吐风趣,妙语连珠,惹得阵阵喝彩。但别看邵哥表现出大大咧咧的样子,他做起事情来却一丝不苟,井井有条。我们一行多人,性格各异、爱好不一,但邵哥总能注意到每个人,关心体贴得让人心里暖洋洋的。整个采风下来,大家都特别喜欢他,尊敬他。

在青神,历史、文化和自然的交融,绘制出一幅幅迷人的画卷。这里不仅是游客们热衷探访的宝地,也是每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心灵的避风港。无论岁月如何更迭,青神依旧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游客,让他们流连忘返。

时光悄然流逝,而我,在这秋日的画卷中,也找到了心灵的安放之所。秋天的岷江、唤鱼池的欢声笑语、苏母祠的温馨,已然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岩遐思清幽好,忆村归来忆青神。岷江的秋水,将我的思念带向远方;唤鱼池的涟漪,在我的心湖中轻轻荡漾。而那苏母祠,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我们共同的记忆;汉阳古镇的慢时光,邵哥与邓哥两位令人尊敬的大哥,则连接着我与青神那说不完的故事……
来源:四川省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