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华纪程 吴大澂在吉林

2019年7月13日,吴大澂五世孙、上海海派书画院院长、海上书画名家后裔会会长、吴大澂纪念馆名誉馆长吴元京携夫人洪小青从上海赴吉林,沿着高祖吴大澂当年的足迹,经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镇、蛟河、敦化、汪清、图们、珲春、长白山及池南区、桦甸及黑龙江省宁安市、穆棱市等地,行程近3000公里,进行了一场133年后的寻根之旅。

图片

  “皇华”,语出《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篇,“谓君遣使臣”之意,后世遂称颂使臣为皇华。《皇华纪程》一书为吴大澂亲笔所著,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1886年赴吉林珲春时的沿途见闻及与沙俄代表会勘东界时的详细情景。吴此次谈判据理力争,重立中俄边境“土字牌”,收回黑顶子要隘,使中国船只可自由出入图们江口。

图片

吴大澂官服像

图片

吴大澂日常画像

  吴大澂,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其后人尊称其为“愙斋公”。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双林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历任散馆编修、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钦差督办吉林防务、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钦差会办北洋事宜大臣、广东巡抚、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帮办东征军务、上海龙门书院山长等职。

  后人评价:“公一生忠、勤、贤、勇,爱国忠君、勤政自勉、革故鼎新、心系百姓,又博著善考、工书能画,堪一代封疆大吏、爱国贤臣之典范。”其两度奉使东疆,勘界谈判,不辱使命,为吉林立下不世功勋;踏遍白山黑水,为清末东陲史地研究留下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计约两万七千字的《皇华纪程》。

  “……此书于当日辩论情形,言之甚悉。俄员虽设词推诿,尚留异日交涉余地,则斡旋补救,不能无望于后人矣!

  东陲文献缺如。公此行所至,赋诗题名,他日皆可为此邦掌故。爰付印行,以广流传,并备言边事者之一助。——外孙张厚琬谨跋

图片

图片

皇华纪程

清 吴大澂撰

  奉使赴珲春,会同俄官查勘边界牌博,换立石碑,赋诗纪事。

帝重申圻根本图,

临轩特与使臣符。

西邻疆域诪张计,

东土屏藩久远谟。

占地无多互樛葛,

立牌有记莫枝梧。

从来忠信行蛮貊,

凭仗皇威镇海隅。

昔日东征部曲从,

羽书星速夜传烽。

七年蓄艾知何补,

两度皇华岂易逢。

驿路已忘曾宿处,

云山不改旧时容。

中原无事鲸波息,

坛坫何妨效折冲。

  这两首七言律诗写在《皇华纪程》一书的开篇。一腔热血,慷慨激昂,其意尽在诗中。

  为抵御沙俄侵略,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派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吴大澂会同宁古塔副都统容山、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重勘东部边界。正月十七,吴大澂由天津启程,轻车简从,行船驾马,沿清代东北大驿路北上辽宁,二十天后,进入吉林省,经省内伊通州、英额卜占、伊巴丹、蒐登站、伊拉奇等地,于二月十三抵达当时的吉林第一重镇——吉林市。

  此行来东北是吴大澂的二度“皇华”之行。

图片

珲春一眼望三国 来源/图虫创意

  1880年(光绪六年),吴大澂奉诏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三姓、珲春等东陲边务。次年6月,初抵吉林,之后数年,多次往返于吉林、珲春、宁古塔、三姓等地,整顿军旅、巩固边防、移民垦荒、实边守土,于各项事宜均多有建树。

  1886年,二度“皇华”,重返故地,此中情形,今昔对比,吴大澂都在日记中做了如实记录。

  《皇华纪程》以时间为序,从天津出发之日到当年九月十五勘界完成为止,计约两万七千字。全书诗文并重,严谨翔实,于办理军政要务、珲春勘界前后事宜着墨最多,并有多处细节描写与情感抒发,一些重要人物事件和地域风貌甚至以诗文配画的方式呈现:

下岭易上岭难,

如登天山三十盘,

一车八马心胆寒,

脱骖并驾犹嫌单,

万牛流汗常不干。

上岭易下岭难,

如下桐江十八滩,

陡崖冰滑云漫漫,

一落千丈不可拦。

……

  从吉林市出发前往珲春的路途中,吴大澂写下了这首古体长诗,记述一路上山势险峻、行道艰难的状况。

图片

吉林机器局 来源/吉林市行

  二月十六,吴大澂“五更起”,“辰刻启程”,“至机器局小憩,即在局门东三里团山子渡江。”“向来出省东行,多在江密峰住宿。今店已歇闭,无可宿之处,商旅之萧条,可见矣。”对沙俄侵扰边境、民生凋敝的严峻形势似有所感。

  吴大澂一行先过老爷岭,再至拉法山,经刘家店、乌棘口、额赫穆索罗、凤凰店、朱墩、必尔罕等地,一路顶风冒雪,寻觅小店或农家住宿。路经蓝旗沟、猗兰冈,再十里至宁古塔。

  吴大澂第一次任职东北期间,曾在此镇守三年,办理军政民务,训练新军,设立招垦局。为给垦民、商旅和军队提供方便,1880年底,修筑从宁古塔至吉林省城长达600里的大道及北、东线大道,建有百余座木桥,同时还增加了许多驿站,加强了边疆的防务力量。

  吴大澂经过实地勘查,确定以珲春和三岔口所属边地为招垦中心,设立珲春招垦局,下设五道沟和南岗分局。招垦范围广泛,且规定许多优惠政策。自此,引发了清末民初图们江流域的移民大潮,形成诸多自然村屯和集市,以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延边地区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

图片

  曾坐落于龙虎亭的龙虎石刻 来源/珲春市政协文史委

  随着路途渐近珲春,军政事务愈见繁忙,边境形势更加严峻,到了《皇华纪程》的后半段,书中可见,吴大澂已很少有诗作见诸笔端,而更多在夜晚闲暇时研究金石文字与篆文书法,更以龙骧虎视、虎踞龙蟠、捍卫疆土自勉,多次书写篆书的“龙虎”二字。这块“龙虎刻石”现安放于珲春防川龙虎阁,供游人参观瞻仰。

  农历三月初二,清明节。吴大澂一行终于抵达此行的终点——珲春。此后的六个月,中俄边境风云变幻,吴大澂夙兴夜寐、从未停歇。勘察边界,巡视边防;岩杵河勘界会议,谈判桌上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亲临现场,监立“土字牌。经过数月周旋,双方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争回被沙俄侵占的黑顶子地区,争回了图们江的出海权。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交上少有的胜利,中国人民铭记着这位不畏强虏,对祖国领土寸土必争的民族英雄。在珲春市东南75公里,中朝俄三国交界的敬信镇,1886年勘界谈判前界碑所在的位置,高高地耸立着一座吴大澂的花岗石雕像,雕像面向南方,向着图们江的出海口方向,犹如他生前一样坚定地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来源:吉林文旅

编辑:思思

校对:小彤

审核: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