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遗址更有亲和力了

王 珏

我国拥有59项世界遗产,其中包括40项世界文化遗产和4项文化自然双遗产。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到元上都遗址、土司遗址,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到丝绸之路、大运河,每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一座大博物馆,从不同侧面展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征。

考古遗址类世界遗产由于可视性差、不易理解,在面向公众的展示传播中存在诸多挑战。为了让考古遗址更有亲和力,成为公众了解过去、认同现在、畅想未来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空间,近年来多个遗址地持续探索创新,涌现不少代表性案例。

考古遗址的展示单元是阐释文明的媒介,也是公众理解文明的入口,往往构成公众的“第一印象”。由于体量大、保护管理成本高、完整展示所有区域的难度较大,我国考古遗址类世界遗产大部分以原状展示为主。良渚古城遗址通过部分本体揭露展示、大部分的模拟展示以及种类多样的辅助设施,全面系统地向公众展示了良渚古城的价值。通过构建“遗址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的阐释系统,良渚博物院和3个遗址单元(良渚古城遗址、瑶山墓葬及祭祀遗址、老虎岭水坝遗址)构成了较为完整的“1+3”展示体系。借助环境打底、绿植标识、遗址揭露展示、模拟复原、3D打印、良渚古城数智体验馆、AR智能导览眼镜等多种手段,良渚古城遗址完整系统地展示了世界遗产的价值,提升考古遗址的亲和力和可看性。

许多遗址选择在本体周边或外围修建专门空间,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展示。这类博物馆如同“世界遗产大博物馆”概念中的一件展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将“打制石器”这一重要文化元素,融入博物馆建筑设计。展示商文明的殷墟博物馆以《诗经·商颂》为源,以绿野草台、鼎立大地、层叠深邃、青铜装裹为形,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内涵和考古学意义的博物馆。建筑蕴含的设计语言,成为博物馆展示阐释内容的延伸。

考古遗址类世界遗产是传播知识、开展教育的重要场所。考古实物直观地展示人类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再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发展脉络,为我们提供关于自然、生命、人类的见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不仅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也反映了古人对宗教、艺术与哲学的深刻理解,让我们看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通过对兵马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秦朝的军事制度、社会结构和审美观念。

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遗产地的价值。目前,敦煌研究院各平台总浏览量超过10亿人次,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通过虚拟形象“元元”、良渚古城遗址借助儿童科普绘本主人公“良良”,让遗址与受众建立更紧密的连接。

发挥考古遗址类世界遗产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应继续深化对遗址展示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展示方式,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考古遗址类世界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历史和考古知识的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