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南京栗子市场发现,网红炒栗子店热度降了,黄牛代购不再吃香

忙碌的炒栗铺子,耐心排队购买的市民朋友,这是秋季南京城沿街的一道风景线。连日来,记者街头寻觅栗香时偶然发现,网红栗子店热度正悄悄回落,甚至提前半个月收摊,新晋的炒栗子店铺正以口味和品质抢夺市场份额。探访中,有栗子铺的师傅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些糖炒栗子的行业小秘密。

图片

网红门店金味栗子

网红门店热度降温,金秋提前半个月收摊

千人千味,每个南京人心中,都会“住”着一家爱吃的炒栗子店。 地处南京大香炉的金味栗子就是南京知名度较高的网红门店。

11月21日晚间下班高峰,金味门店门口排了十余人。也不时有下班路过此处的市民,停下电动车,买上一包刚出炉的热乎乎的栗子,当即剥开品尝那口香气。 “栗子就要一出炉趁着热气吃。”队伍中,一位老南京满怀期待地说。

“这是正宗的河北迁西栗子,我们店经营了快30年。”门店口一位中年男子和记者攀谈几句:“中午排队的人比现在要多。”

金味栗子的经营颇具特色,比如坚持只收现金,每人还有限购。2023年的金味栗子售价为26.8元/斤,比2022年每斤价格涨了2元,限购金额也从2022年的每人限购50元,调整至100元。而当记者在11月21日当天购买,发现今年这一季的价格已经降至22.8元/斤,每人限购金额又恢复至50元。

很幸运,老板当天值守门店,记者也成功地用手机扫码支付购买了20元的栗子。迫不及待剥开一粒,肉质饱满光滑,不粘壳,色泽棕黄,一口下去,淡淡香气和甜味。

金味栗子门口依然有黄牛代购驻守着。不过,两个黄牛摊位前却无人光顾,冷冷清清。排队在店铺购买要25元/包(一斤一两),从黄牛代购手中购买要贵5元,30元/包。“炒一炉要40分钟的,有些人没有时间等。”代购阿姨解释,她这里的和门店里同步售卖,一样都是新出炉的,但能为市民省去排队的时间。

图片

金味结束本季销售的告示

南京的老市民都知道,金味栗子往年一年只卖3个月。记者却看到,店铺贴出一张黄纸告示,醒目的红字通知:金味于11月26日结束本季销售。2025年9月再相见。记者了解到,金味栗子今年9月11日正式开卖,为何提前半个月就结束销售?老板对此避而不谈。

记者正准备离开门店时,刚买一包栗子的老食客当着记者面剥开一颗:“今天买的这包还算饱满,前两次我买的品质就不行。”

图片

市民购买鲜润板栗

图片

鲜润板栗

莫愁湖附近的鲜润板栗也是老南京人的心头爱。“糖炒栗子,我就认准家门口的鲜润,老铺子,吃着放心。今年在这里买了四五包了。”家住莫愁湖边的杨女士在寒风中依旧耐心地排着队。同样是口碑好的老店,这里门口却没有黄牛代购,没有限购等约束。店铺挂着质朴的纸板,写着“正宗燕山栗”。鲜润板栗价格也比金味稍微贵些,26.8元/斤,记者在现场发现,市民购买热情不减。

图片

花花栗子

放糖炒板栗是为了增甜味?开口的栗子真的好吗?

探访中,记者发现一些新晋的炒栗子品牌入驻南京商超,以品质、服务逐步分食了板栗市场的一杯羹。记者来到盒马鲜生华采天地门店,刚下晚班的三四位年轻食客站在“花花栗子”摊位前,等待当晚最后一锅糖炒栗子。

这里和传统的门店相同,也是现炒现制。炒制设备近距离展示在食客面前,透过玻璃可观察炒栗子整个过程。一口炒锅内,装了半锅颗粒大小相同的导热媒介——瓷珠,锅内温度加热到160 ℃即可加入常温状态下的板栗,炒40分钟,一锅板栗便出炉。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花花栗子的高师傅说,原料、火候、炒制手法、炒好后放置的时间都会影响板栗的口感。

“放糖炒板栗可不是为了增加甜味哦。”高师傅介绍,糖稀是炒栗子必备的配料之一,首先起到润滑瓷石的作用,另外就是给瓷石增加粘度,使其黏住脏东西,瓷石、炒锅和栗子,三者之间摩擦翻滚,带下了栗子表面的脏东西,炒出来的栗子也更光亮。“热的时候,糖是软的,一凉它就凝固了,利用这个特性,把脏东西粘到锅边上,清理出来。”

让高师傅哭笑不得的是,经常有客人上门来,要买开了口的板栗。每当这时,高师傅总会回复:“不开口,才是对品质和健康的保证。不开口,保证了我们没有添加剂。”

在烹饪过程中,栗子高温热炒,糖和盐的均匀覆盖使其外皮变得香脆。然而,在加热的过程中,栗子内部水分蒸发,压力增大,可能导致开口。

采访中,也有店家直截了当向记者揭秘为何糖炒栗子最好不要选择开口的。原来,炒板栗用的是石砂,开口导致炒制过程中进入不干净的东西。板栗的甜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品种,品质越高甜度越好,有一些商家会因为成本就用差的板栗去炒,通过添加剂使板栗肉更甜更好看,所以建议大家尽量选择不开口的板栗,那样更接近原汁原味,也更卫生。

记者了解到,选择不开口的栗子不仅能保证口感的最佳状态,还能延长保质期。开口的栗子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空气和细菌的侵害,从而加速变质。因此,消费者在选择时,可以特别关注那些外壳完好的栗子,这样既能保证美味,也更加安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梦雪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