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做大算力智驾芯片,到底是一种坚持还是一种鲁莽,到真正上车后答案便会揭晓。
作者| 宇多田
封面| 电影《孤儿怨》
2023年的上海车展,贴着“大算力芯片”的展台还随处可见。
其中,辉羲的“256T”塑标看起来不仅劣质,对产品的解释也不甚清晰。
甚至直到现在,汽车产业很多人也不认识他们,更搞不清“他们到底是做芯片还是做智驾系统的”。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把他们当做无数想搞钱的大芯片创业公司之一。
而今年,整个市场只剩他们一个了。
如果你在上海漕河泾溜达,小概率会瞧见一个带激光雷达的蔚来Demo车在附近“游荡”。
车上,他们回来的512T片子的确跑上了算法,但效果不明,据说还处于紧密开发状态。
“大家都清楚,做一枚数字芯片其实门槛已经不高了。但机会成本很高,一旦失败重来一版就得大半年。
所以他们也不容易。”
与辉羲去年PPT上写的一样,这颗芯片从内到外就是“对标两颗Orin”,真实的市场意图是“等Thor爆发,打个性价比差异化”。
但即便他们是最快的,市场对大算力的诉求,也势必要延期了。
对于这枚在2024年9月回片且跑起来的512T智驾芯片,业内没有太多褒奖,甚至已经很少人在关注大算力了。
只是所有人都默认一个事实:
它是迄今仅存的一颗大算力创业种子了。
譬如,有家因所谓美国海归才俊而名声大噪的智驾大芯片公司,2023年底见势不好,在资本的劝阻下直接给大家分了分钱,悄悄散伙;
而另一家靠给地平线流片“出道”的创业公司,也在2023年逃出生天,再次做起了“井边卖水”生意——帮人做设计。
其他口头承诺做大算力的公司,要么还没出来,要么保持沉默。
“2023年出来吹牛要搞智驾芯片的比牛毛还多,搞得算法像不值钱一样。现在倒好,一个个消失地无影无踪。”
所以对比之下,辉羲是吹牛者中的“实干家”,也是实干家中的“飞猪”。
两位创始人凭借清华人脉攒起了一个互联网资本局,但这类资本的耐心度也亟待辉羲给他们考验。
毕竟,面对接下来的市场难题,他们向前冲的意义不可避免遭遇了现实的冲击。
“幸亏一次成功,估计他们没有流第二次的钱。”
嗯,在两年内大算力芯片产品不可能起量的“最坏假设”下,钱,充足的钱,是等待“端到端”真正上车的基础。
因此,孤品,也是蚂蚁。
01
大同小异?
上个月,他们在北京的发布会,更像是一场面向政府的大型人工智能科普。
但在智驾产业,没人对“数据闭环定义芯片”这套形而上的概念买账。
这不怪有人吐槽,强行把智驾的“数据闭环”概念嫁接到一枚推理芯片上,在实操中的意义不大。
这个说法有一半正确。
譬如,大多数国产芯片公司总是很神秘,向市场自夸自己的芯片架构如何优秀,美名曰“设计是企业中的绝顶机密,不可窥知天机”…
但事实上,智驾SoC目前基于架构的创新已经很少了。
“都大差不差。今天你复制A,明天我复制B,有自研也要买IP,在‘协处理器’上增减一下…还是看用起来吧。”
但辉羲说对了另一半:
与其说“数据闭环”定义芯片,不如说是重新定义了智驾软硬系统的开发思路。
首先,每个工程师都要承认一件事:
智驾系统的开发范式彻底变了。原来是写代码、看数据、看曲线,然后找到哪个地方代码有问题,打补丁。
现在,都要被数据颠覆掉。
譬如,穿雨衣的行人被漏检,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找到场景,再针对性采集类似的数据填充到训练数据库。周期短则几天,长则几周。
此外,在L4早期,数据采集过程严重依赖工控机。整个采集、运行环境再到批量回灌和仿真,做不到同一个硬件环境。
那干脆只用一枚大算力芯片,做推理计算、数采、数据回放(回灌)。
带宽、算力和CPU都是OrinX的两倍
扩大编解码能力,接入真正7路800万(现在车上很多假的),同时支持实时全量数据采集
加强编程自由度,去掉DSP,真正依赖自研IP的NPU
以上,便是与“数据闭环”仅有的关系了。
至于“可自由编程”(图灵完备这个词有点虚,直接说“通用”不行吗)
坦率讲,如果说上一代车载SoC大多是加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加速器,把一些常用算子写入硬件,那么下一代芯片思路,大家其实都变了。
除了英伟达,国内头部智驾公司跟辉羲一样,由于多少都有算法基因,自然而然对芯片设计加入了更多通用性思考。
但有一点是我们很疑惑,那就是“工具链”。
真正对标英伟达,那就要复制Cuda。如果Cuda能一蹴而就,那17年的积累岂不是说塌就塌?
但这一点,他们没给出有信服力的解释。
或许,“30天把核心深度学习模型从Orin完整迁移至512T芯片上”的口号,便是他们真正的核心能力?
因为按照规划,这枚芯片的核心使用人群是主机厂自研团队——
快速上手,抹平与一梯队的差异。
然而,有智驾一线工程师指出,芯片公司自己让车跑起来一点都不难,最难的地方恰恰是“让客户自己搞”。
“在芯片没出来前工具链就可以开发好,算法在芯片处于FPGA状态时就能做移植,点亮的同时完成移植是一种基本操作。
而最大的难点,便是客户用时踩到的坑,全靠一点点的积累。”
最近,他们与恒润拿到了一家国内边缘主机厂的边缘车型项目。那么一切,就看他们在这个车型上的开发进度了。
嗯,听起来是有吸引力的。毕竟,谁知道这枚芯片是不是一个完整的黑盒系统呢?
02
攻擂两万里
如果这颗芯片在2023年出来,那么境况肯定跟现在截然不同。
2024年11月,整个汽车市场向后收缩已经是确凿无疑的:几个头部新势力都决定不再冲击Thor,退守至OrinX甚至Orin-N。
因此,这颗国产大芯片犹如“空中走钢丝”:
产品再好,但再迈一步可能踩空。
很明显,辉羲的搭子恒润,不是一家擅长软件的企业。这家硬件Tier1与大算力芯片Tier2的组合,合作逻辑是符合传统的,但搭配却是奇怪的。
因为它是“中空的”。
当下,随着地平线和黑芝麻成功上市,很多东西在悄然发生变化:
智驾芯片领域,地平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守擂者”。这意味着,真正有难度的主干道才刚刚开始。
低阶与爱芯撕扯,但这不重要,反正都薄到无利可图;未来,除了志在芯片的Momenta,高阶也必然会遭遇华为的围追堵截。
但它的蛛丝,成功缠住了博世、大陆与采埃孚等Tier1的“脖子”,不负众望通过几年运作“按”住了出海关键渠道。
此外,地平线的中阶生态是最为庞大的。
因此,代表着“端到端”的大算力智驾芯片独苗,虽难能可贵,但只能走市场偏狭之路,不得不去其他市场寻找存在感。
然而,除了汽车,大算力推理芯片在国内根本没有走量的市场。
另外,诞生于2021年之后的智驾芯片创业公司,大多是疫情期间美元外溢、资本跟风的产物。
因此,它们的估值通常有虚高之嫌。
辉羲在2023年的估值有约2亿美元,这对于市值不到60亿人民币的恒润而言,“收购”是一件有些困难的事情。
最终,大部分公司决定止损退场;而来不及止损的,便需要政府救市。
坦率讲,在智驾大芯片市场,一家英伟达和一个华为就够让人头大了,分到的蛋糕也有限。
再加上地平线与Momenta,巨头玩家数量便已经与中国高阶智驾的搭载率有些背离了。
更何况,传统主机厂现在连车都卖不出去。这便导致在大陆市场,Tier1与Tier2都陷入一个尴尬境地:
啥都不做躺着能活两年,做了项目就只能活半年。
在骄傲的上汽也有可能“不仅把灵魂献给华为,还愿让对方顺带扒光衣服”的时间点,大算力芯片如果没有提振车企股价的品牌,也没有强大的市场渠道,那下一步将如何走呢?
与低阶芯片公司合并或被主机厂收购,或许是个“不是好选择”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