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十大面食排行榜,你吃过哪些?
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造就了多样的甘肃。今天,我们一起盘点甘肃的十大面条。兰州牛肉面作为甘肃第一大美食,有着独特的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 特点。面条细而筋道,牛肉汤清亮鲜香,牛肉片鲜嫩多汁。这碗面不仅是兰州人的日常最爱,更是被誉为 “中华第一面”。兰州牛肉面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起源于河南省怀庆府,经东乡族人马六七从陈维精处学习制作工艺后带到兰州,后经多人改良,形成了如今的标准。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和《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兰州牛肉面知名度大幅提高。兰州人的早上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开始的,它是驰誉全球的兰州名片,与《读者》、敦煌并列成为甘肃三大名片,逐渐成为西北名片、中国名片。余秋雨先生曾描述兰州牛肉面 “满满的一大碗,端上来面条清齐、油光闪闪、浓香扑鼻。一上口味重不腻、爽滑麻烫……”。2021 年,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俗话说 “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敦煌驴肉黄面将劲道的黄面与鲜嫩的驴肉完美结合,味道鲜美,口感细腻,堪称中华一绝。驴肉黄面实为两道菜,一盘驴肉作菜,配手工拉制的黄面作主食。黄面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将驴肉与黄面融为一体,劲道的黄面、浓香的酱汁,正是敦煌民间流传至久的味道。小麦精面粉是制作黄面的主要食材,而沙漠绿洲农业区敦煌有着悠久的小麦种植历史。当小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敦煌后,就成为历朝历代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到了唐宋时期,更成为敦煌人最主要的粮食。在敦煌文献中,即有将小麦加工为面粉的记载。敦煌驴肉黄面在旧时原是婚庆等宴席的主食,如今已成为一道副食。随着近年来丝绸之路旅游热不断升温,不少林立在敦煌大街小巷的驴肉黄面馆,成为 “一座难求” 的网红打卡点。“驴肉黄面拽门外” 的拉制过程也让食客 “大饱眼福”。只见拉面师傅双手舞动一块黄色面团,时而拉成条状,时而旋转成麻花状,经过 “千捶百揉” 反复抻拉,一块面团化作一把细如粉丝的面条。吃驴肉黄面,品全驴大宴,已成为众多 “吃货” 前往敦煌出游攻略之一。
陇东饸饹面在甘肃陇东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传还是轩辕黄帝最爱吃的美食之一。陇东饸饹面有白面、红面、黑面、黄面四个品种,面条细长,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陇东饸饹面的制作过程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民间智慧。首先,其汤的制作十分关键,用热油把干辣椒面和萝卜切成的小丁儿炒出香味,放入葱、蒜、姜、大香等调料再炒一下,最后下肉丁炒熟备用,这就是俗称的 “臊子”。把炒好的臊子装入锅内,稍加点豆腐丁,倒入开水,用文火慢慢煮透,此为 “调汤”。而面条的制作则更为独特,制作者用饸饹床子把和好的面团放在里面,挑选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在杠杆上直接把面挤轧成长条在锅里煮。等到面煮熟后,由村里做饭好的妇女捞出来,用清水过滤后,浇上提前做好的汤,再配上各式各样的小菜,如韭菜、萝卜丝、黄瓜、泡菜等,味道可口至极。陇东饸饹面不仅是一种美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为老人祝寿时吃的饸饹面称为长寿面,意寓老人健康长寿;在新婚第二天吃的饸饹面叫喜面,意寓新人情丝不断;在孩子出生百天(或满月)时吃的饸饹面叫吉利面,意祝孩子长命百岁;在正月初七吃的饸饹面叫拉魂面,意寓幸福长久;在宴请贵宾或朋友相聚时吃的饸饹面叫贵宾面,意寓友谊长存。关于陇东饸饹面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饸饹面始于 4700 年前的平凉崆峒山,与道家养生有一定渊源。黄帝曾登临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养生和治国之道,当时广成子用宝剑一挥,砍粗桃树一棵,将树干中间最平直的一节掏空留底,又用黄铜师刀钻了很多粗如麻线大小孔,放面团用木槌向下挤压形成一根根条状物,落入沸水锅中煮熟食用,这便是华夏大地最早的面条。面团采用崆峒山附近生长的野生荞麦制成,荞麦性甘味凉,具有多种功效。黄帝吃了此碗 “汤饼” 后顿觉腹中温暖、肠胃顺畅、神清气爽,自此,饸饹美食的制作方法便慢慢在民间推广开来。陇东饸饹面如今已成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它不仅是陇东地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美食,更是承载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瑰宝。其口感筋长光亮、香辣宜人,无论是作为日常饮食还是在重要场合,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张掖搓鱼面是甘肃张掖特有的传统面食小吃,因形状酷似小鱼而得名。手工搓制的面条两头尖,中间粗,久煮不烂不糊,吸水性较弱。无论是与虾汤、鱼汤、鸭汤还是鸡汤搭配,都能碰撞出美味的火花,入口爽滑,嚼劲十足。搓鱼面有两种吃法,一是干吃,拌辣椒放点醋;二是炒菜吃,比如搭配世界名菜与甜椒炒肉。有句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搓鱼非张掖汉。” 如果有机会到张掖旅游,千万不要错过这一道极具特色的小吃。在炎热的夏天,还可以将搓鱼面凉拌食用,同样深受当地人喜爱。张掖牛肉小饭虽名为 “饭”,实则是面丁做成的面食。其制作过程讲究,先选用上好面粉和面,擀成厚薄均匀的面皮后切成小小的方块,晾置一段时间。接着将方块面丁以滚水下锅煮,浮起后捞出过凉水,这样煮出的面丁不仅爽滑,还带有嚼劲。牛肉小饭的汤底是用牛骨熬制,再加入各家的秘制香料粉,以及豆腐、粉皮、牛肉等小料煮成一锅。白萝卜切成薄片,豆腐切成小块,粉皮泡水后,先将牛骨汤煮开,加入白萝卜小火炖至透明状,再加入粉皮和豆腐继续小火炖煮 15 分钟,最后加入控干水分的面丁煮 5 分钟。出锅前加入适量盐和白胡椒调味,撒上小葱和适量辣椒面。每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小饭都香气四溢,面丁在食材中若隐若现。软糯的面丁配上鲜辣的汤汁,还有煮透入味的豆腐、萝卜和粉皮,一口下去根本停不下来。张掖特产的三角粉皮,无论煮多久都能保持 Q 弹,为牛肉小饭增添了独特的口感。张掖牛肉小饭有糊汤和清汤之分,一般汉民做清汤小饭为主,回民做糊汤小饭。它是张掖最具特色的早餐之一,因面块小、肉块小、豆腐小、菜丁小,以小料做成而得名。牛肉小饭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张掖饮食文化的代表,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在张掖的街头巷尾,有很多牛肉小饭店,如董记风味牛肉小饭、焦大头牛肉小饭等,都是品尝这一特色美食的好去处。河州臊子面的面条细长爽滑,如同丝线般在口中舞动。臊子丰富多样,有鲜嫩的牛肉粒、切得匀称的豆腐条以及绿绿的芹菜沫等。咸香可口的臊子与鲜美的汤完美融合,成就了这一碗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河州臊子面的汤鲜味美,热气腾腾,让人食欲大增。每一口汤都仿佛带着临夏的热情与淳朴,沁人心脾。这碗面不仅是临夏人常吃的美食,更是享誉陇上的面食精品。河州臊子面不仅味道鲜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的热情、翻滚的面汤、飘香的牛肉、切得匀称的豆腐条、绿绿的芹菜沫。沁人心脾,几乎渗入了我的脊髓。” 这是对临夏臊子面的赞美。吃一次臊子面,就是一次才下舌尖,又上心尖的味觉享受。面条柔滑劲道、味道醇厚让舌尖生香,吸溜地咂嘴,让人回味无穷。来临夏一定不能错过这碗面,它打响叫亮了 “河州味道 - 临夏美食” 金字招牌。如今,河州臊子面已成为临夏美食的代表之一,吸引着四海八方的宾客前来品尝。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味道,而河州臊子面就是临夏独特的美食符号,让人来了还想再来,品了美食就想留下来。炮仗面,这面名儿听着就热闹非凡。面条细长有弹性,犹如一根根灵动的丝线。每一根面条都蕴含着独特的韧性,入口时滑溜溜的,弹性十足,给人带来美妙的口感体验。炮仗面既有陕甘宁八疆回民牛肉汤面的香,又融合了维吾尔族垃条子面滑又精的优点,是民族团结的 “串串面”。其制作过程先长后短,先煮后炒、面菜混一。如做拉条子般将面饧成剂子,羊肉切片下于凉锅中烧开打沫,同时将土豆切小块、西红柿切片、青椒等时令蔬菜切块或条在另一口锅中炒,锅开后将面剂拉细揪断成短截放入锅中,再将炒好的菜放入,加入各类调料,关火后撒香菜末即成。正宗的吃法还会将脆甜多汁的青萝卜切条,装盘随上。炮仗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甘肃的大街小巷,还是在家庭的餐桌上,炮仗面都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白银大肉面可以说是白银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它巧妙地将兰州牛肉面与猪肉臊子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美味。大肉面的制作过程讲究。首先是熬制汤料,选用整只鸡炖煮,加上猪骨,熬出的汤鲜味十足。鸡汤打底,为面条增添了浓郁的鲜香味道。接着是炒制猪肉臊子,通常是用做包子或饺子剩下的碎猪肉馅,经过精心炒制,香喷喷的猪肉臊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面条的制作借鉴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方法,加入蓬灰后由拉面师傅双手拉出,韧性十足的细面,每一根都挂满了浓郁的汤汁。面型与兰州牛肉面相似,配上葱花、香菜等辅料,再加上鲜亮的红油辣子,一碗香扑扑、热腾腾的大肉面就这样呈现在食客面前。食客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上辣椒油、少许醋,用筷子一搅,香气扑面而来。简单纯粹的大肉面,不仅色香味俱全,还体现了白银人的质朴憨厚和豪爽纯粹。它是多少白银人一天生活的开始,也成为了白银这座西北边陲小城的独特美食符号。白银大肉面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白银公司等本地大型企业单位的职工食堂或白银区属国营食堂。当时的食堂师傅们借鉴兰州牛肉拉面的制作方法,创造性地发明了白银大肉面,满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工们不同的口味需求。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得以发展,街头陆续出现了深受本地百姓喜爱的大肉面馆。如今,白银大肉面从职工食堂走向大街小巷,不仅是白银人的日常美食,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它以其简单实惠、追求鸡汤、猪骨和面食本身自然清香的特点,展现了白银这座城市的包容与独特魅力。天水浆水面以酸辣为特点,在夏季食用尤为清凉解暑。其独特之处在于浆水带来的酸爽口感,搭配韭菜等配菜,味道绝佳。浆水是一种酸汤,流行于陕甘两地。据说天水人宿醉后,浆水拌汤是最好的一餐。浆水的产生得益于微生物的生长,一般选用鲜嫩的苦苣、苜蓿、荠荠菜等野酵引子,盛在瓷罐内盖好,三天后即成浆水。将浆水烧开下面,再配以其它佐料,即成浆水面。制作浆水时,要将蔬菜洗净后用开水焯煮,放入煮过面条的温面汤中封口,面汤需清透、清亮,不能有一滴油脂落到缸里。酿好的浆水在使用时,可炝炒做卤,锅中倒油烧热,放入蒜末、葱花加盐爆香至金黄,再将酸菜倒入,烧开后盛出备用。吃浆水面时,配菜也很有讲究,最适宜的配菜是腌制的韭菜和虎皮辣子,其次还可以搭配卤猪手或者酱排骨等。天水浆水面具有酸香溜爽的口感,在炎热的夏天食用,能让人感到清凉爽快,解除疲劳,是天水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一带的家常饭。此外,浆水对高血压、肠胃和泌尿系统的某些病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的医院用浆水配合药物医治烧伤,可减轻患者疼痛。天水浆水制作技艺已被天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威三套车由凉州行面、腊肉、冰糖红枣茯茶组成,在西北闻名遐迩。行面劲道,肉鲜嫩多汁,茯茶红亮清香。三种食物搭配,口感丰富,让人回味无穷。行面由优质面粉加少许盐,拌水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反复揉搓后再做成面剂子抹上胡麻油饧发,可按食客的要求捋成宽窄不等的面条,入锅煮熟后,盛入碗中,再加入预先熬制好的由卤肉、磨菇、黄花、蒜苔、芜荽等制成的卤汤。面滑爽筋道,既耐嚼,又熬饥。腊肉由新鲜猪肉或猪肚加入传统卤汁及炖肉调料,经特殊烹调工艺制成,肉质软硬适中,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一般腊肉随意地码放在盘中,撒上青椒丝、大葱丝、香菜丝算是点缀和调味。可就着茶吃,也可拌在面里吃。红枣茯茶是由冰糖、桂圆、核桃仁、红枣、枸杞、茯茶等加水熬制而成,并且会随着季节变化增减一些配料。茯茶甜度由顾客自己来掌握,加糖的茯茶味道香甜可口,不加糖的略显苦涩,却更能将茯茶的茶味凸显出来。茯茶的汤汁呈赭色,像红茶,像咖啡,更像葡萄酒。深沉中透出暖意,很有生气,也很诱人。这茶随喝随续,任凭尽兴。相传清代名将左宗棠在去新疆的时候途经凉州,因连日征战,车马劳顿,人困马乏,凉州有一位神厨用他的祖传秘方精制了一种特色卤肉,用祁连山的十八味名贵药材熬制的健身营养茶和用产于皇娘娘台的圣水酿造的烧酒,配上凉州民间盛行的行面献给左宗棠。左宗棠吃了大喜曰:“此乃我军‘三套车’也,缺一不可”。此后 “三套车” 在凉州等地广为流传。如今,武威 “三套车” 经营主要集中在武威市北关市场。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卖卤肉的、卖茯茶的、卖行面的各起一摊,可以自由组合。吃三套车也有些不成文的讲究 —— 摊位、铺面一般都由卖茯茶提供,茯茶端上后,卖卤肉和行面的便会上来询问需求,再回去各自准备。往往是一杯茶还未喝完便都已制作完成端上了桌,动作行云流水,分工明确,顺畅和谐。武威小吃 “三套车”,扎实,味足,营养。无论外地游客还是武威居民均爱食用,经济实惠,好评如潮。它汇集了古人满满的智慧,也反映了武威人的朴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是舌尖上的美食,更是你不可错过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