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装车量谁强?宁王比亚迪分走近7成!这三家同比翻番

全文3239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近一年(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据主导地位,占据近70%的市场份额。

02其他中小型电池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奋力拼搏,国轩高科、蜂巢能源、欣旺达等企业的市占率均有所上升。

03在磷酸铁锂电池细分市场中,比亚迪有望从宁德时代手中夺回第一,目前市占率差距已收窄至7.5GWh。

04另一方面,三元锂电池市场中的企业装车量有所下滑,中创新航、欣旺达、亿纬锂能等企业的市占率均有所下降。

05固态电池被视为动力电池企业角逐的下一条赛道,多家车企已宣布成为固态电池赛道的重要参与者,预计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动力电池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也是引领未来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在全球能源从黑色化石燃料向绿色可再生能源的转型浪潮中,动力电池企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前,动力电池企业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尽管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但众多中小型厂商也在激烈的竞争中奋力拼搏。

南都·湾财社联合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动力电池联盟”),整理出近一年(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的动力电池产业相关数据,列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车量TOP10。除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还有哪些是名副其实的大牌电池?这一年里,行业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图片

总装车量

市场在扩大,TOP10装车量同比都增了

追兵凶猛,比亚迪市占率受挤压

动力电池领域集中度增强已是行业共识。动力电池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里,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52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

但这之中,核心玩家实则只有十余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榜》显示,统计周期内,TOP10的动力电池企业贡献了整个市场95.64%的装车量。目前,TOP10的市场仍在扩大,装车规模同比均见走高,部分企业同比增速高达1.5倍。

具体来看,在绝对的体量优势下,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依旧稳坐“龙头”。近一年来,二者的装车量合计达到345.91GWh,瓜分近70%的动力电池市场,遥遥领先于其他动力电池企业。

图片

但从二者市占率的变化中,也能清晰感知到头部企业在激烈竞争下存在的压力。统计周期内,“绝不造车”的宁德时代,单靠庞大的客户需求,就将装车量提升至224.04GWh,同比增幅达到38.88%。与此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仍维持增长态势,只是增幅不如早年那般剧烈,同比微增0.77个百分点至44.93%。

同期,主供自家车型的比亚迪电池随着新能源车出货规模的攀升,装车量也突破120GWh(121.87GWh),但增速慢于宁德时代,同比增长18.8%。值得留意的是,期内,比亚迪的市占率下滑了3.64个百分点,去到24.44%。

从榜单数据来看,宁德时代市占率增长速度放缓、比亚迪市占率下滑,都与中小厂商的崛起不无干系。湾财社记者发现,过去一年中,国轩高科、蜂巢能源、欣旺达、瑞浦兰钧、正力新能、LG新能源市占率均有所上升,其中蜂巢能源、瑞浦兰钧和正力新能装机量均实现同比超100%增幅。

其中,蜂巢能源装车量为14.77GWh,同比增长115.62%。2018年成立至今,蜂巢能源已积累包括理想汽车吉利汽车零跑汽车长城汽车小鹏汽车等车企客户,包括热销的理想L7(低配版)等车型均采用了蜂巢能源电池。目前,蜂巢能源市占率为2.96%,较去年同期提升了1.08个百分点。

装车量同比增速较快的还有瑞浦兰钧和正力新能。前者装车量为10.43GWh,同比增速高达158.17%,市占率为2.09%,同比提升0.98个百分点;后者装车量为9.21GWh,同比增速128.54%,市占率同比提升0.75个百分点至1.85%。

市场份额被挤压的也不止比亚迪一家。中创新航装车量34.09GWh,同比增速系TOP10中最慢,为11.95%,市占率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至6.84%;亿纬锂能装车量为18.04GWh,市占率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至3.62%。

TOP10中唯一一家外资电池厂商LG新能源(韩国)也受到国内厂商的冲击。近一年中,LG新能源装车量为8.66GWh,同比增长44.57%,市占率虽有所增长,但增速不及国内厂商,已从去年的第8滑落到今年的第10。

细分市场

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市占率大降

或被比亚迪赶超

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是国内动力电池的两大主流技术路线,二者优缺点明显。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更强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具备更高安全性、更长寿命、更低成本的优势,但由于能量密度较低,且惧怕低温,磷酸铁锂电池的续航和充电问题成了“老大难”。因此,除了比亚迪在高端车型中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外,此类电池多用于低端车型。

三元锂电池的特性恰好相反,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低的内阻和更强的导电性能,可以提供更长的续航和更快的充电速度,然而成本和安全性却是天生缺陷。目前,三元锂电池多搭载于高端车型中。

在新能源汽车起步的关键三年(2018年至2020年)里,三元锂电池的装车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尔后,以比亚迪、宁德时代为首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逐步打破了磷酸铁锂能量密度低等痛点。2021年7月,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首超三元锂电池。如今,前者的总装车量长期稳定在70%以上。

在磷酸铁锂电池细分市场中,“all in”磷酸铁锂电池的比亚迪颇有夺冠的潜力。统计周期内,宁德时代装车量为129.14GWh,同比增长23.15%,市占率为36.39%,同比下降5.81%;而比亚迪装车量为121.64GWh,同比增长42.42%,市占率虽微降0.2个百分点至34.27%,但与宁德时代的差距已从19.45GWh缩窄至7.5GWh。

今年10月,比亚迪月销突破50万辆,再创全球车企新能源月销纪录。11月18日,比亚迪迎来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随着比亚迪的销量规模持续增长,未来有望在磷酸铁锂市场中从宁德时代手中“拿回”第一。实际上,比亚迪曾在2023年连续7个月位列磷酸铁锂电池榜首,直至该年11月被宁德时代反超。

同样主打磷酸铁锂市场的瑞浦兰钧,在统计周期内装车量同比成倍增长。在细分榜中,以10.42GWh的装车量力压在总榜中压制自己的欣旺达、蜂巢能源。

不过,欣旺达和蜂巢能源等企业的增速也不容小觑。欣旺达装车量为9.71GWh,同比涨幅系全榜最高,达到215.26%,市占率也从1.24%提升至2.74%;蜂巢能源装车量为7.43GWh,同比增长128.62%,市占率从1.31%提升至2.09%;此外,装车量成倍增长的还有正力新能,装车量为7.38GWh,同比增长135.03%。

图片

再来看看三元锂电池细分市场。统计周期内,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装车量为94.89GWh,同比增长29%,分去66.17%的市场。

宁德时代能稳坐总榜第一,既归功于三元锂电池优异的市场表现,也要感谢比亚迪几乎放弃参与三元锂电池的市场争斗。据动力电池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以前,比亚迪的动力电池装车量全部来自于磷酸铁锂电池。

不过湾财社记者留意到,自11月开始,比亚迪陆续出现三元锂电池装车量数据,装车规模不大,装车量为0.22GWh,排在第十。而与比亚迪战略相反,“all in”三元锂电池的LG新能源在细分榜中一跃成为第三。

与总榜、磷酸铁锂电池细分市场装车量“飘红”不同,三元锂电池细分市场中不少企业装车量有所下滑。中创新航装车量12.16GWh,同比下滑12.46%,市占率从11.94%下降至8.48%;欣旺达装车量4.62GWh,同比下滑15.23%,市占率从4.69%下降至3.22%;亿纬锂能装车量2.76%,同比降幅最大,为16.62%,市占率从2.85%下降至1.92%。

趋势分析

车企电池企业开“卷”固态电池!

2027年或可量产上车

从磷酸铁锂到三元锂,电池技术在向着更高能量密度、更强安全性的目标进发。如今,固态电池被普遍视为动力电池企业角逐的下一条赛道。

资料显示,根据电解质液含量不同,电池可分为液态、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四大类。其中,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统称为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优势,但目前还存在诸如电导率低、界面稳定性差等技术难点亟待攻破。

实际上,榜单中的所有企业几乎早已开启对固态电池研发的布局。比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就曾提到,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究已经持续了7、8年时间。

至于固态电池何时量产,目前多个企业已给出时间表。曾毓群预计,宁德时代有望在2027年时间小批量生产。中创新航日前公布了“无界”全固态电池的研发成果,表示该固态电池计划于2027年小批量装车,2028年量产;国轩高科近期回复投资者提问时提到,公司2024年上半年已成功研发出车规级全固态成品电芯“金石电池”,预计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及装车测试;亿纬锂能则给出模糊的时间规划,包括计划于2026年取得工艺突破,推出高功率、高环境内耐受性和绝对安全的全固态电池,于2028年实现技术突破,推出400Wh/Kg高比能全固态电池。

动力电池企业“争先恐后”的背后,车企自研的力量亦不容忽视。目前,多家车企已官宣成为固态电池赛道的重要参与者。经不完全统计,包括广汽集团、长安汽车奇瑞汽车、吉利汽车、蔚来汽车、上汽集团、华为等均已对外发布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

《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或将提前至2027年,到2030年全球固态(含半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在整体锂电池中的渗透率预计在10%左右。

有业内人士认为,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连带动力电池产业可能又将迎来一轮新的变革。

图片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