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片来源:浙江发布
11月22日,在全省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动员部署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299项科技创新成果获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奖52项,其中一等奖15项;技术发明奖14项,其中一等奖6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33项,其中一等奖38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0项。
科技奖励工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其之于科技发展相当于“一面镜子”,一定程度能映射出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方针和政策导向。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也是科技创新的“指挥棒”和“加油站”,有利于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攀登科技创新新高峰。一年一度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便在于此。
当一个地方,隆重举行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多多奖励科技创新,体现了对科技、人才和创新的重视,也有助于在全社会层面尊重科技创新、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科技、人才和创新,到底有多重要?对现实又意味着什么?答案其实一直都在那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无论是破解“成长的烦恼”,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离不开这三者。三者相辅相成,珠联璧合,既变革着现实,也驱动着未来。
早在2003年,浙江提出的“八八战略”中就明确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2006年,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在杭州召开,提出建设创新型省和科技强省。今年浙江“新春第一会”,也做出了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部署,让各类人才竞相奔腾。
科技创新、重视人才的“基因”,早就孕育在浙江这片发展热土中,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变得历久弥新。近年来,浙江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区域创新能力连续2年居全国第四,企业创新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第三,研发投入强度达3.2%、创历史新高,实现省属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历史性突破……都是浙江努力答好“科技创新”这道“必答题”的真实写照。
“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浙江考察时的殷切嘱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浙江见行动。这是浙江历来的“优良传统”。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持续提升“315”科技创新体系质效为牵引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让创新浙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的鲜明标识,浙江勇立潮头,坚定在路上。
应当明确这样一个常识,在资源要素缺乏、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新“成长的烦恼”之下,浙江在“塑造发展新优势”这一牛鼻子的牵引下,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需要重视人才。
在具体践行上,浙江在科技创新层面的竞争,既要“有的放矢”,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本身。前者体现在坚持“需求导向”,尤其是紧跟国家战略需求,让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攻克“卡脖子”难题,朝着“从0到1”重大原创性突破或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方向努力奋斗,在攻坚克难中,更好地补短板、固底板,力争不再吃“受制于人”的苦。后者则在于,注重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加快应用落地,让更多科技从“书架”走向“货架”,推动“从1到10”“从10到100”的产业创新,发挥规模效应、长尾效应,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赢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
此次浙江省科学技术奖的获奖成果,就是这些努力方向落地的生动缩影。正如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所言,这些成果体现了浙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个强省”建设的新成效,为涌现更多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标志性成果、推动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奠定了扎实基础。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浙江在科技创新上的“硬家底”“强底气”“高追求”,也看到了用好科技创新“指挥棒”“加油站”的浙江践行与浙江智慧。
每个人都知道,科技创新,越来越必要,但也越来越难。好走的路都已经走完了,剩下的都是难路、险路。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决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式义无反顾的勇气,爬坡过坎的韧劲和只争朝夕的拼劲,秉持着“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信念,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甚至还没有走出的路。今天的浙江,不乏这样的决心勇气、韧劲拼劲和精神信念。
“转载请注明出处”